副院长介绍

吴刚 教授

吴刚,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社会学博士,现任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西方教育社会学理论、中国教育知识社会学、课程社会学等。曾在《教育研究》、《教育发展研究》、《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等期刊发表文章60余篇,其中《论教育学的终结》(《教育研究》1995年7月)曾引发学界广泛讨论教育学的命运,并曾在上海电视台、东方电视台、东方电台、《文汇报》等主流公共媒体评论教育与文化热点问题,专著有《知识演化与社会控制》、《教育大词典·课程论》等。






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教育社会学、知识社会学、教育基本理论、课程与教学论等领域的研究,是国内较早从事教育社会学论研究的成员。







学术研究

作为负责人独立承担的科研课题有“教育社会学基本问题”(华东师范大学青年基金,1992-1993);“国民素质与研究生教育”(国务院学位办公室,1996-1997);“知识经济与教育创新”(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1998-1999);“教学的哲学与社会学基础研究”(教育部社政司,2000-2003); “新世纪上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创新及其社会学分析”(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课题,已完成);“课程创新的社会学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初任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及其机制研究”(上海市曙光计划项目,已完成);“国际教育社会学的前沿研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已完成)等。现正进行“社会结构与教育行动”(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入国民教育体系研究”(上海市哲社课题)等课题的研究。



周勇 教授


周勇,男,江西南昌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浦江学者,上海市闵行领军人才,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高等研究院副院长。1996年起师从丁钢教授,2002博士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后留校任教至今。2009-2010为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访问学者。兼任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副主任、《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编委及多家学术期刊的匿名评审人与专栏作者。





研究领域

中国文化与教育、教育文化与社会、民国学术文化史与教育史、文化研究与教育理论、课程文化史等。曾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及省部级人文社科基金课题,在《读书》、《北京大学教育评论》、《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教育研究》、《教育发展研究》、《全球教育展望》等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专著有《教育场域中的知识权力与精英学子》、《江南名校的中国文化教育》、《大师的教书生活》等5部,另有《解释互动论》、《思想的肖像:现代中国知名教育家的生活故事》等译著3部。



学术研究

基本的学术研究思路是从英美文学、西方现代思想、中国古典文化史、中国现代文化史等文史学科背景出发,探索教育史与教育学理论研究的新路径,具体从四个方向展开:1、用新的理论视角与概念工具解释现代文化教育变革的复杂内涵,如用“知识权力”考察福柯、布尔迪厄等二战后法国新一代精英学子及顾颉刚、傅斯年等五四新一代精英学子各自遭遇的知识权力及其学术反抗与革新行动,再如用“国家文化认同”考察现代中国课程改革涉及的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2、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四川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学术机构的70后文史学者展开互动,将学术史、文化史与教育史整合起来,开拓新的教育史研究与写作路径,如钱穆、叶圣陶、朱自清等人在江南中小学发起的文化教育革新活动,胡适、吴宓等人的文科课程革新实验。3、从中国本土教育文化及社会经验出发反思西方社会学及文化研究理论,并在基础上探索本土教育社会学与文化研究的理论框架。4、2010年起,突破教育学对于哲学和心理学的长期依赖,实验教育学的“文学艺术转向”,从文学、戏剧、电影、音乐等文学艺术领域的重要文本中提炼教育学理论,丰富教育学的理论想象力与文本表达方式,如从王国维的文学活动中提炼“人间情感教育学”,分析晚明王阳明心学教育运动的文学与戏剧转向,考察民国新文学运动与当代艺术电影运动,从中寻找“人生教育学”。


  • 扫一扫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 扫一扫访问手机版网站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