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5日至28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育与信息科学学院的Jeffery Share博士应教育高等研究院之邀,为教育文化与社会以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带来以“教育与批判媒介素养(Education & Critical Media Literacy, CML)”为主题的四场全英文专题研习活动和一场公开讲座。教育高等研究院周勇教授、李梅副教授主持活动,20多名师生参加到了活动当中。
研习班第一场(11月25日上午)
视觉素养:眼见未为真
Visual Literacy: Is Seeing Believing?
Share博士带领大家以讨论和团队项目合作的方式学习如何阅读、分析、以及建构媒介图像,并思考这样的活动如何在课堂上得到运用,如何促进学科知识的学习。首场研习活动的日程分为图像理论(Photographic Theory)和摄影技术(Techniques of Photography)以及摄影活动(Photography Activity)三大内容板块,并提出了批判性媒介素养有五大关键概念和相应的核心问题,能够帮助我们在未来的研究和教学中合理地分析和运用图像媒介信息。
图像理论
他先列举了比利时超现实主义画家René Magritte的那幅著名的“这不是一只烟斗”,在绘有一只烟斗的画中则标注着“Ceci n’est pas une pipe(这不是一只烟斗)”的文本,展现了图形和语言之间令人费解的复杂关系,在艺术,图像和哲学领域引发了诸多讨论,那么,它到底是什么。
大家通过现场讨论初步得到答案:它是一幅画,是表现一只烟斗的符号,因而“这不是一只烟斗”。这就把图像从文字的说明中完全独立出来,并割裂了文字与图像的联系,使两者分离。
进而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一只摄影的手为何比起描画的最为细腻的手,与手印更为相像?”通过现场的讨论,大家得到答案:因为眼见为实,摄影作为一个“科学过程”,代表一种事物真实的存在。
但是,“眼见”真的总是“为实”吗?
通过对比呈现大量被截取保留部分的摄影作品,以及完整的摄影作品,证明:所有媒介都是人为建构的。媒介并不代表现实,它们再现现实。那么,谁制造了这些信息?
用于建构信息的摄影技术
列举两种风格迥异的杂志封面明星人物。同样是施瓦辛格,在《MUSCLE & FITNESS》杂志中,他以后仰的半侧身姿,被闪烁的墨镜遮挡住的眼神接触,全侧面光影烘托出强烈的廓形,镜头着重突出了他肌肉发达的壮硕上臂,在火热暖色调的背景下,成功传递出一种透着男性荷尔蒙的阳刚和健硕,符合健身杂志的媒介定位,实现了对于健身人群的定向“窄播”(narrow-broadcasting)。
而在《Esquire》(又名《时尚先生》)杂志中,施瓦辛格则身着绅士西装,佩戴条纹领带,微微颔首,绽现略带狡黠的笑容,露出整齐洁白的皓齿,手指观者,戴着戒指,并与观者保持眼神接触,摄影背景是轻盈的天蓝色,整个封面的基调彰显出一种身份与地位相匹配的时尚和诙谐况味。
我们可以分别从这两幅封面的身体语言,面部表情,镜头角度,背景风格,等等诸种元素来感受媒介信息由于所传达的信息不同而导致的构建方式,以及构建规则的不同。
因此,媒介信息是由创造性的语言按照它自身的规则建构起来的。媒介总是在使用上述各种手段来吸引你的注意力。
接下来,通过几种不同光线效果下的广告摄影所产生的吸引力的对比,展示了光线是如何被用作传递不同的媒介信息的,比如全正面光的展现人物柔和的面部轮廓,侧面光则适合作为事物的塑形光,逆光则可以营造与众不同的光线氛围,等等。
活动:以摄影诠释词汇
以上摄影技术既可以运用于对媒介现实的建构,也可以运用于知识的建构。Jeffery组织现场的同学以4-6人形成活动小组,以小组单位抽签,并在接下来对抽中的词汇进行摄影形式的阐释。通过5分钟左右的思维发散和构思,拍照片,并考虑到如何尽可能的通过光线,镜头角度,景深,身体语言,面部表情等等因素去传达和诠释词汇的意义,将拍摄好的照片上传至网络用以课堂展示、分析和讨论。
通过分析和展示大家对于诠释不同词汇的信息的方式,我们感到,不同的人对相同的信息有不同的体验。哪些个人差异会影响我们对信息作出不同的解释?受众理论:观众协商意义,进而形成许多不同的理解;某一种阅读模式是被偏爱的,相似的团体倾向于以类似的方式阅读。媒介文本的‘意义’不仅仅存在于文本中,也存在于我们自身。
研习班第二场(11月25日下午)
摄影艺术在教学法中的运用
Photography as Pedagogy
核心概念:媒介信息是由创造性的语言按照它自身的规则建构起来的。
摄影技术
基于这一核心概念,首先提出的问题就是媒介使用了哪些技术来获得我们的关注?总结有以下一些技术:
光线:光线的明暗及打光方位:从前面还是后面、上方还是下方、正面还是侧面等。
拍摄角度:对拍摄对象进行仰拍还是俯拍等。
拍摄的前景和背景安排。
背景颜色及色彩强度。
构图、景深及拍摄动势:运动模糊或固定清晰等。
着装、发型、妆容、配件、辅助物、身体语言、面部表情、有无眼神交流、动作等。
拍照活动:好印象/坏印象
几组对比的照片实例,展现了运用不同的拍摄技术可以让同一个人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给人留下不同的印象。美国网站上网友们放出的以“如果我被警察击毙”为主题的自己给人好坏不同印象的对比照片,进一步强调了拍摄技术的改变对于个人照片视觉印象的影响。
小组活动:通过改变拍摄技术来拍摄出好坏不同印象的两张个人照片。
教学中的摄影
摄影艺术在教学法中运用的例子:
(1)让学生学会用各种拍摄技术来表现他们需要或是想要表达的内容,比如在语言的学习中用该方式来对词语进行解释。并且还可以利用图片以更有趣的方式来进行词汇教学,比如用一组图片来阐释一个词语,让学生找出其中与其他图片表达含义不一致的一张,归纳出其他图片表达的共同含义,以此来帮助学生对词语的学习和含义的理解。
(2)让学生通过阅读报刊文章来学习语言的同时,也指导他们比较报刊上不同内容板块的照片中的男女比例,进而批判地对报刊媒介传播内容进行分析。
(3)在自然、生物、环境、社会等课程中运用照片的视觉冲击力和传播效果辅助教学。比如教导学生要保护环境、不要乱扔垃圾、保护鲸类时,就用了鲸鱼很壮观的照片和人类捕杀鲸鱼触目惊心的画面作对比,以此激发学生对环境和生物的保护意识。
(4)指导八年级的学生综合运用文字和图片在社交媒体上表达自己的想法。
一个中学老师的例子:用在教室里张贴相关主题照片的方式表达期望学生做到的事,比只用文字或口头表达更生动形象和清晰明了。
(5)在科学课程中的运用:让学生通过自己去拍摄照片将他们课堂所学的与真实世界联系起来;让学生用拍摄照片的方式来表现他们在课堂上学到的科学概念;讨论测算照片中反映的科学问题,等等。科学课程的老师对将摄影艺术运用到教学法中的评价非常高,认为摄影艺术是一个将真实世界引入到教学内容中的非常好的工具,让科学课程的内容能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变得有趣和容易。
(6)在文学及艺术课程中的运用:利用照片辅助诗歌表达、讲故事、美术作品等。
此外,我们应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照片的真实性,因为通过各种拍摄技术或是事后人为利用技术手段篡改照片的内容,都会影响照片内容的真实性,以及我们对于照片传达内容的理解。
研习班第三场(11月26日上午)
听觉素养与创设播客
Aural Literacy & Podcasting
关于课堂中声音这一元素三个引导性的问题:1.声音语言的自身规则是什么?2.让学生制作“播客”的好处是什么?3.在课堂上怎样最好地利用音乐和声音元素?通常使用的声音细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对话、叙述、音乐和音效。
声音规则
一些具体的例子能说明声音元素的丰富多彩和变化万千,比如一个简单的语气词“哦”字在不同情境下就会有不同的声音呈现方式,语气、音调、长短等都会不同,又比如一句话中重音强调的词不同,这句话听起来强调的意思也会改变。而Share博士采用了让同学们自己发出相应的声音来体会其中变化。
一只猴子在树林中上蹿下跳的视频配上截然不同情绪风格的音乐,观看者对其表达的情景理解就会不同,说明声音效果对于图像意义表达有着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一些经典的电影配乐,能让人立刻想到电影名称和浮现出电影的画面,进一步说明了声音对于情境、意义表达的重要性和典型性。而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是用音乐绘制电影的色彩基调,将电影的主题思想、情绪和画面感都在音乐中表现出来,具体来说就是以下三点:1.营造画面感2.制造气氛3.讲述故事。而音乐的基本要素:停顿、强弱、音高、速度、织度、音色、音长、节奏等的变化和组合,则是其用来表达意义的具体手段。
此外,根据不同的音效,听者能立刻判断出是什么东西发出的声响,进一步展现了声音效果具有的代表性和画面感。而拟音师这一职业的存在,也说明了声音效果对于电影的重要性。
创设播客
「活动1」: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制作一个声音播客节目,节目内容是将一首简单的童谣改编成自己感兴趣的节目形式,综合运用各种声音效果来呈现。Share博士给大家欣赏了一个将童谣改编成体育赛事现场解说的播客。大家在此启发下,制作了风格类型各异的播客作品,有广告、故事演播等,都具有良好的创意和声音表达效果。
「活动2」:让参与者就一段简单的对话,用不同的人物情境(比如窃贼、宠物店店员、丈夫和妻子、歹徒、间谍等)去表达,并且综合运用各种声音效果去丰富这一故事情境,制作一个播客节目。
对话举例:
甲:我一直在等你。
乙:对不起我迟到了。
甲:没关系。
乙:谢谢。
甲:我有东西给你。
乙:是什么?
甲:这个。
研习班第四场(11月26日下午)
多媒介叙事:整合视觉和听觉
Multimodal Storytelling: Engaging Eyes and Ears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码媒介给数以亿计的用户提供了讲述自己的故事的新生平台,将过去分散于新闻、历史、广告、艺术等诸多领域的叙事信息汇聚成为共享资源,改变了人们的叙事观念和叙事方式,从而促进了数码和多媒介叙事方式的诞生。
几个引导性问题:
(1)多媒介语言的准则和惯例有哪些?
(2)引导学生创制数字化叙事的优势?
(3)如何在课堂中尽可能的运用数字化叙事?
多媒介的使用丰富了教学环境和手段,能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在媒介的选择上,希望大家力争做到不同媒介有机组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作用和整体效率。从今后的教学需要出发,多媒介类型和内容的选择,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对知识内容吸收更为直观,便易。
何为数字化叙事
将信息转换为多媒介形式(例如借助图像,动画,对白插入,动效等等);
将图像和声音结合;
传统口头表述+新技术;
数字化一个故事,使其分享和再生产变得更为容易和低廉。
在此前的视觉素养的研习班上,Jeffery已为大家生动的介绍了图像&摄影理论,以及图像媒介通过承载不同信息的传播而被以不同的方式和规则进行相应的构建的认知,与视觉素养类似,听觉素养以对声音的停顿、强弱、音高、速度、织度、音色、节奏等特征的把握为基础,进而综合运用这些要素制作不同风格的“播客”。不同的儿歌歌词文本,在各个小组现场录制的音频中,体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格,比如新闻记录、歌曲、故事、广告。而综合运用摄影、配音,就可以绘声绘色地讲述一个故事。
活动:尝试“播客”
现场的同学以4-6人形成讨论组,通过10分钟左右的思维发散,分别形成不同的原创主题想法,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简单的idea,将其深入策划为叙事故事主题,并以对话/讲述形式去呈现。画出3P左右的简单图像作为情节串连故事版(水平构图)。在提示卡上写出对话文本,在旁边画出所要叙述的内容图像,并且拍摄为数码照片。再将数码照片上传至PowerPoint中,插入照片作为故事版,在PowerPoint中录制叙述旁白,对话以及音效,展示幻灯片形式的数字化叙事。
在各个小组现场录制的作品中,每个主题的策划,故事版的绘制,对白和音效的插入,都富有创意,有些是以简单的卡通形象的形式作为短小的寓言的载体,有的则通过看似童趣横生的小故事隐射和反思现实问题。
公开讲座(11月28日)
批判媒介素养:教授年轻人批判性地阅读和制作媒介
Teaching Youth to Critically Read and Create Media
理解媒介
「视频」:BBC愚人节播出会飞的企鹅
「漫画」:
电视里说:减肥!拉平皱纹!
杂志里说:锻炼腹肌!锻炼手臂!锻炼臀部!
广告牌上说:变换发型!换一个鼻子!改变瞳孔颜色!换牙齿!
桌对面的人说:我喜欢你本来的样子!
你说:这是什么意思??
身处信息时代,如何引导和帮助学生批判性地认识和理解媒介?技术的革新和商业的发展使得我们面对的信息日益复杂,作为未来的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提升学生批判性的能力,能够透过媒介的表象看清事实和本质。
批判性媒介素养
批判媒介素养是对素养的全新理解,它拓展了读写素养的外延,使其包括关于图像、声音、广告、流行文化和印刷的读写;深化了批判性分析知识和权力关系的能力。关于读写内容,文本+情境=信息。
批判性媒介素养以传播和媒介研究为学术基础,比如:(1)内容分析研究。通过统计人物、事件、行动的数量来判断再现的质量;(2)媒介效应研究。分析人们对媒介信息的反应,并且常常通过心理学或认知视角来解释观众的反应;(3)法兰克福学派社会研究。运用社会理论来分析流行文化和新的传播工具如何灌输意识形态和社会控制;(4)伯明翰学派:将意识形态和观众视为积极的意义建构者,而非仅仅是外部现实的反映;(5)符号学、女性主义、多元文化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视角。
批判性媒介素养是媒介教育的最新形态。媒介教育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保护主义:抵制消极影响;(2)媒介艺术:创造性表达;(3)媒介素养教育:扩展了素养概念;(4)批判性媒介素养:包括前三者以及社会正义议程(意识形态、经济、历史、政治、统治、附属、权力、种族主义、社会不公正、同性恋恐惧症、性别歧视、阶级歧视)。其中,社会正义议程包括挑战主流意识形态以及使它看起来正常的系统。
批判性媒介素养有五大关键概念和相应的核心问题,能够帮助我们在未来的教学中合理地分析和运用媒介信息。 (1)所有媒介都是人为建构的。媒介并不代表现实,它们再现现实。谁制造了这些信息?(2)媒介使用了哪些手段来吸引你的注意力?(3)不同的人对相同的信息有不同的体验。哪些个人差异会影响我们对信息作出不同的解释?受众理论:观众协商意义,进而形成许多不同的理解;某一种阅读模式是被偏爱的,相似的团体倾向于以类似的方式阅读。媒介文本的‘意义’不仅仅存在于文本中,也存在于我们自身。(4)媒介中渗透着价值观和立场,有的很明显,有的很隐晦。比较或是创作同一事件的不同叙述版本能够看到人类社群中不同的视角和偏见。影响我们认识世界的主流观念和假设是什么,它们从哪里来,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获得强化?(5)媒介被有组织地用于获取利益或权力。美国大部分媒体是商业媒体,广告是它们的生存动力。正如法律和规约,媒体所有权和技术的变化带来广告的变化。广告是劝说的艺术,幽默、男人味、朋友、家庭、乐趣、自然、性感、卡通、名人、富裕都是广告喜欢借用的元素。
「活动」:列表举例谁借用了我的眼球?比如植入式广告、视觉广告、促销和搭卖、并购。
与传统媒介素养相比,批判性媒介素养的变化在于:从听到说;从阅读到写作;从看到再现;从解构到建构;从分析到生产。关于媒介生产,如果我们只是请孩子们批判世界而不鼓励他们行动,我们的课堂就会退化为愤世嫉俗的工厂。将孩子们引导到某一特定的组织不是教师的责任,教师的任务是鼓励孩子们实践观点然后为他们提供行动机会。
媒介生产活动的案例:
「案例1-健康教育」:首先,孩子们分析广告的劝说技术;他们评估烟草广告,区别含义和符号;设计他们自己关于烟草广告的信息然后表演给其他学生。
「案例2-粘土动画」:玩偶筛选的种族歧视隐喻
讲座最后,Jeffery对之前的研习班活动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和总结,同学们也就当下教学中如何运用和认识图像、如何提升学生的批判性媒介素养等问题与他进行了具体和深入的讨论。
简报整理:樊洁、曹雯、陶阳(统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