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期教育文化与社会研究沙龙简报:生命的教育——政治哲学与精神分析

当前位置:首页  活动简报

主讲:吴冠军 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

主持:周勇 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高等研究院

时间:2017年03月17日 2:30pm

地点:华东师范大学文科大楼1711室

 

周勇老师:今天下午的沙龙,我们有幸请到了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吴冠军教授来给我们做关于生命教育话题的探讨。吴教授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很早就通过报纸、电视,耳闻吴教授的大名。而我真正认识他,是在上海市写作学会举办古诗文创作大赛,吴教授拿了一等奖。可见其在古典文学领域,也有相当造诣。在关于生命教育的话题上,吴教授也一定有很多独特看法和发现。接下来,我们就把时间交给吴教授。

吴冠军老师:我今天准备的内容可能和大家原本思考的东西不一样,希望今天能在教育研究院的沙龙把跨学科的思想交叉在一起做一个尝试性的讨论,谈谈教育与生命、与政治哲学、与精神分析之间的关系,打开既有研究原先的轨道。

1

一、成教育

一谈到成人教育,我们脑子里浮现的可能就是全日制教育、工作岗位上的教育等等。我认为这个理解非常的狭窄,我对成人教育的理解是“关于成为一个人的教育”。英语里面“adult”是成人的意思,孩子满一定岁数以后就会脱离父母的掌管。在我们中国文化中对成人的理解更丰富,不仅仅是满18岁。在中国不管孩子多少岁,父母都会管。如果把“to be a human being”这个概念加入到成人教育,可以将本身狭窄的概念变得完全不同。我们需要思考 “how to be a human being”。在中庸文化中,“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而立也”。“教”与生活直接相关,每天都要修道。卢梭也是教育的大思想家,他认为“civil man”(文明人)与“natural man”(自然人)有很大的不同。要成为一个“civil man”(文明人),需要经过教育,要学会如何与其他人生活在一起,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这是卢梭对生命与教育的理解。在接下来的讨论中,我会将政治哲学和精神分析学这两门一般意义上与教育相距甚远的学科理解为“education on life”,即关于生命的一种教育。那么什么是生命?what is life itself? 我们今天可能会感觉,我们活着不是很开心吗?我们为什么要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每天都很忙,每天活着准备论文,下一堂备课,下一个PPT;同学们也很忙,各种压力,博士又发表要求,要恋爱、生活的空间,太忙的时候 life itself 这个问题,就退下去了。今天我们就把关于生命这样一个话题,希望通过跨学科的思考而打开。

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睡觉前看一下微信的习惯,前一两周上海有一个热点,叫做“人广双雄”——人民广场一个叫鲍师傅,一个叫喜茶,排队5小时去买一杯喜茶。以前上海人喜欢说“这个人十三点”,我看5小时买一杯喜茶是十三点的十三点。能做出这样的事情,你生命里的5小时,买一杯20块钱的喜茶,我在想我们有没有思考过,你的生命本身意味着什么,你拿出这么长一段时间在人民广场,为人广双雄排个长队买冷饮和甜点,这是我们生活在当下身边都能看到的事,但我们有没有想过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当下我们对这些很基本的东西,其实非常不在乎。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生命对于我们很重要,我们都知道好死不如赖活着,你反正先让我活着再说,但是真的吗?我们怎么形成这样一个常识叫做“好死不如赖活着”?怎么活?没有任何教育就直接活吗?我想拎出来的话题是,作为人,意味着什么?意味着5小时排个长队还是意味着对我有什么别的不同的意义?这是我想拿出来追问的话题。

二、理性经济人

今天既然是跨学科的,首先不管怎么跨学科,社会科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都好,各种学科的形成,这些分析模型下边有一个根本的共享预设就是“理性经济人”,本身对生命做了非常大的预设,我们都太熟悉不过了——人是保全自己生命的,趋利避害的,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我们有这样的强预设,在这个预设下,经济学派会讨论这么多人会形成什么状态。政治学也一样,我投给谁,为我的利益出发,如何思考分析,尽管最近一段时间特朗普上台后很多分析都不准了。社会学也是,如果把这个根本性预设拿掉,我们今天的现代科学就要重写了。我们会瞬间发现我们花了那么多精力建立的模型都是有问题的。

所以我一直说,现代的关键,产生“理性经济人”。我们注意一下源头,霍布斯老爷爷跟我们今天开创这样一个大的思潮太有关系,虽然他是一位政治哲学家,在政治哲学领域他是一个最重要的人物,但他同时和我们整个现代思想体系和社会科学整体,具有决定性关联。他活了九十几岁,在他的那个年代,他提出最关键的论题是自然状态,人在这个状态里会发生什么事情。当我们只是自然人在一起的时候,所有的人和所有其他人之间是处于战争状态。这一点他的论证非常清晰,这就是未来我们称之为理性经济人的原型。他的论题很简单,当我们每个人都是个体生命的话,我都想保全我的生命,这是我的第一要意。举个简单的例子,我看到一只苹果,我很饿,周老师也看到一只苹果,在自然状态里,肯定是谁力气大谁吃到这个苹果,如果周老师有肌肉,那这个苹果我肯定吃不到,这就是自然状态,你没有办法。从这个意义上说,霍布斯已经点出了理性经济人,我们每个人首先第一要义就是自保,自立。在这个意义上,霍布斯又进一步说,我们知道一个猴王,肯定是肌肉最多的,当它肌肉不行时,它也知道它的位子将要不保。那为什么人对这个状态会有不满呢?霍布斯有个很好的论证,他说自然状态即使对于最有力的肌肉男也是不可遇的,因为他即使再强壮,晚上也要睡觉,等他眼睛闭上,随便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人叉一刀,人就报销。从这个意义上说,霍布斯的论证很精彩,他说如果每一个人都是理性经济人,我们会得出一个结论,这个自然状态对任何一个人都是不可遇的,弱者不可遇,我什么都吃不到,什么配偶都找不到,强者我再强,当我睡着时我是毫无抵御能力的,也不可遇,霍布斯作为一个政治家,他提出的就是,如果我们都不可遇,那么我们就放弃我们每个人一部分的自然权利,建立一个国家,进入文明状态,由国家来保障我们每个人的自然生命安全,这件事我们就不担心了,每天都可以关起门来安稳睡觉。因为我们都愿意接受一个公共的,霍布斯形容其为“利维坦式”的,庞然大物式的东西来保护我们。这是霍布斯在那个时候开启的论证。而这个论证绝对不是个小事情。霍布斯作为一个大人物,就是因为他开启了这样一个说法:人是理性的,经济的动物,人是要保全自己的作为第一要义的存在。不管哪个学科,只要你采取理性经济人的假设,你就是霍布斯的子弟。

从理性经济人的角度出发,今天我们的世界太熟悉了。一方面我们认为必须是这样的,这就是我们所理解的社会国家;一方面是市场的自由交换。每个人都会考虑自我利益,进行市场交换,玩得不好也不要怪别人。你不知道这时候该买房,别人买了,那你哭吧,因为自由交换。你在房价最低的时候把房子卖出去了,你哭吧,是你自己的决策失误。自由交换,不能怪别人。国家负责什么呢?今天我们有个政治哲学的术语叫“生命政治”。霍布斯,即现代之前,国家不是干这事的。国家通常是因君主的一句话,而发生贵族之间的战争,平民可以选择不参加。因为我跟你的关系不像现在霍布斯之后,是一个生命政治。建立国家就是要对每个生命进行保护。国家的任务变成我要去安顿你们的生命,每个人都怕死,那么国家出面保卫你们。所以“governance”(治理)这个词很红,治理就是让每个人生活变得更好。生命政治不仅是指你有生命,还是说每个人的福利,医疗。就是你的生命,we can take care of it。在这个意义上,国家的意义也变了。古典国家与老百姓的关系很疏离,我们中国也是。现代意义的国家把每个人都卷进来,要国家保护你,你就得卷入到国家的逻辑中来。今天我们所有熟悉的都是从理性经济人出发,这对人的生命做了很强的预设。所以当我们在学校里学习各种各样的现代性思想的时候,即使我们接受关于生命的教育,这个教育就是:我们人就是这样一种动物,是一个趋利避害,保全自己的,追逐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

4

三、关于Life的古今之变

那么我们追问的是,这是否是human life 的the only definition (唯一理解)?我们人自古以来就应该是这样的一个预设,真的是这样吗?我们可以跨越古今,思考生命的教育有没有不同的process(进路),让我们思考到生命有别于理性经济人的视角。

我们先将镜头放到西方文明的源头。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我们再熟悉不过。他的金句“human beings are political animals”人是政治的动物,到底意味着什么?有时候当我们在引用一句话的时候,我会问自己的学生他为什么要说这句话?确实,生物的意义上我们每个人都是动物,都是吃喝拉撒。在这一点上,人和动物没什么区别。但亚里士多德加上political,认为人是政治的动物。加上这个限定的形容词,这一点使我们和动物不同了。你没有政治能力,你的生命和狗的生命区别不大,都是动物性的生命。为什么亚里士多德会说这句话?实际上,他对政治的理解和我们今天对政治的理解完全不一样。我们今天将政治理解为社会的一个领域,或者一个部分,属于政治人物的世界。你会关注,但同时又会觉得本质上不关我事。但在古典的时候,political是什么意思?它直接是人定义性的,你跟政治没关系,就没办法像人一样活。这个政治到底意味着什么?在古典的时候,政治的意思跟现在不一样。首先要区分一下古希腊语里面,有两个希腊单词针对我们今天英文里的“life”:一个叫“zoē”,一个叫“bios”。“zoē”是指natural life,我们叫生命,the fact of being alive,是人活着的事实。在这个意义上,人活着没什么了不起。我们中国人讲,好死不如赖活着,这在古希腊人眼里没什么了不起的。你活着,动物也活着,连植物也是有“zoē”的。但是还有另外一个词,叫“bios”,人的生命关键点在这上面。这个词我们今天可理解为“political life”。我把后面这个“life”翻译成生活而不是生命。living in a polis, community, living with other people,因为古时候没有类似于上海这样大的城市,诸如雅典、斯巴达这种古时候的大城市也就四五万人,小点的也就几千个人,基本每个人都能认识每个人,这就是这句话所谓的“polis”。而人们就是生活在这样的一个城邦之中,这就是“bios”。当人们在一起时只是为了传宗接代,那就是“zoē”。但当人和人在一个共同体内,运用一些方式进行组织时,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才是生活。而在今天的英文中就只有一个“life”,有时你会被问说“Do you have a life?”。而对这句话的理解一定不是问你是否有生命,而是问你是否有你的生活。当你和你的父母、上司、伴侣的关系都很糟糕时,在古希腊人眼中,你就只是像动物一样的在喘气、活着,而非拥有了生活。所以虽然这两个词语在现在的英语中不再存在,但它们作为词根依然存在着。例如“bios”,就延伸出了“biology”(生物学);“zoē”就延伸出了“zoology”(动物学),乃至于动物园的“zoo”。而在第一代计算机进入界面前,代表着这个机器最核心的部分就被命名为“bios”。而当未来有一天,人工智能真正取代我们的时候,那个在最初命名为“bios”的部分,就应该是他们的本源,因为在那个时候电脑就被看作是生命,而不仅是人的助手。所以回溯古希腊,我们需要学会怎么生活。

同时,我们也要知道为什么亚里士多德会提出人是政治的动物,会发生这样的转向。在苏格拉底时期以前,荷马史诗中的英雄人物往往以半人半神的勇士形象出现,这归结于人的弱小,其受到的最大威胁来自于外部。人如果不聚集在一起,就无法和猛兽进行斗争。继而人就组织在一起,形成组织性力量,形成了城邦。到了亚里士多德时期,人们就发现只要不从城邦中出去,就不会有洪水猛兽,而人的问题慢慢来自于人本身。所以在这个时期,人开始要学会怎么和他人相处(live with other people),形成怎样的政治制度与政治建构模式。古希腊语中有这样的一个词语“Eudaimonia”,其意义难以直白地翻译,所以在英语中就只能简单解释为”happiness”——一种幸福感。但其实在古希腊中,这个词语并不是我们现在意义上的幸福,而是人和人是否真正形成了一种生活。正如政治哲学家Hannah Arendt所言:“The ultimate end of human acts is Eudaimonia, happiness in the sense of living well, which all men desire, all acts are but different means chosen to arrive at it.”在古典人眼中,人的所有行动的最终目的就是“Eudaimonia”,这种幸福是我们真正活得好。只有这样,当我们老年回溯过去时,才能说“I live well.”所以说古典人对于生命的理解远远比当下丰富得多,这就是古希腊对于life的古今之变。

那把视角放回中国。孟子和亚里士多德其实在年龄上相差十二岁,他所说的话与亚里士多德有异曲同工之妙。与亚里士多德同时代的孟子,有一句话和亚里士多德“人是动物加上动物的能力”很相似,孟子说:“人之异于动物者几稀”,人与动物差别只有一点点,如果这一点点没了,就和动物没有什么差别了。他对生命的理解完全和今天不一样,还有一句耳熟能详的话,小学和初中的课本上都有学:“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生命并不在于喘气,如果只是喘气,那么就是苟活,苟得,因此存在比生命更加重要的东西,这个东西超越了生与死的界限,这是孟子的生命教育所追求的终极价值。这段话和今天的思想差异很大,是非常陌生的,今天认为什么义不义,活着多好呀,动不动就要舍生有什么意义。孟子还说了一句话:“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贤者就是没有扔掉这些东西,孟子关于生命的理解和今天差得太大了,随便读过去我们或许没有什么感觉,甚至有些格格不入。

而孟子的思想是从孔子那里来的,孔子是“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仁也者人也”,如果要成人,必须具备“仁”,孔子作为我们当代推崇的一位教育家,具有很高的智慧,放在今天,如果我穿着西装去孔庙,或许会被人鄙视,但是孔子认为,一定要先穿了再说。关于孔子的生命教育,放在今天,人们会问“我为什么思考成仁的问题,仁那么重要吗?我为什么要成仁?”,孔子在今天人眼中或许只是小丑,今人会嘲笑类似“修道之谓教”之类的言语。

所以孔子的教育面临的最直接的就是理性经济人的问题。今天人会认为“仁”是一种麻醉剂,是让我们变傻的灌输,非但不是生命的教育,而是意识形态的灌输,认为这就是儒家的控制术,这是在不同时代环境和语境下所产生的理解偏颇。

比生更重要的,孔子曰仁,孟子曰义,了解中国古典思想的人都知道这就是“德目”。“德”为什么比生命更重要,“德”又是什么,在现代性框架中,永远很难理解。“仁者人也”,如果没有“仁”,那么就不是像人一样地活着。“义者宜也”,“宜”就是如何“live as a human properly”,怎么合适地像人一样活着,这就是“义”。“德者得也”,得到比生命最重要的最内核的部分。孟子说我们把它丢失掉了,因此我们要捡回来。理性经济人的“得”是得金钱、美色,得到了还要炫耀。古典的得永远不是得这些东西,而是得到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与此同时,这些最重要的东西不用到外面去求,而是在自己的生命里,不用去听智慧讲座、心灵鸡汤。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古希腊叫“EUDAIMONIA”,这种“乐”是大乐,而今天我们已经不知道这些快乐了,我们不断从外面得到吃得好穿得好的东西,这是和古典思想不一样的。如果把这些理性经济人下的“得”看做生命教育的话,反观今天的生命教育文本,就会感觉差之千里,而我们却浑然不觉。

四、精神分析的视角

我们再转化一个视角——精神分析,这本身不是古典的,而是很现代的思想,但在现代性思想中精神分析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奇葩、格格不入的。他的代表人物就是弗洛伊德,他有很多腔调我们永远也弄不出来。弗洛伊德说的我简单概括就这一行字:人的生活永远不只是活着,通过拥有一种奇怪的驱力,人得以在事物之日常运行的溢出处“享受”生活。弗洛伊德一开始不是精神分析师,他是学生物医学的,就是从生物的角度去研究,最后他放弃了这个途径。因为这个驱力生物上是解剖不出来的,他一个个器官拆开来也没办法找到这个驱动力。同理,我们中国人讲心绝对不是心脏的心,讲你的心被狗吃了绝对不是心脏的心,生物学上的心,而这个东西却使你活得像个人。弗洛伊德用了一个驱动力,成为精神分析的开创者,开创者在原来的路上越走越窄,突然发现这个是个死路,人其实有这样一个驱动力使得人在溢出处享受这种生活。

所以精神分析讲怎么认识人,弗洛伊德拎出来驱动力,都是使人去做一件事的力量。Desire和drive都是驱动你去做某件事,但是这两个词在精神分析中相隔千里,Desire得到的是现代意义上的pleasure,就是快乐。但是drive针对的是英文翻译不出来的,只能翻译成“真实的快感”。法国很多词没法翻译成英文,法国理解的爱和love还是有偏差,在法文中表示你很舒服但又很痛苦,它绝对不是那种越吃越开心的开心,而是伴随着一种很痛苦的东西,叫做真实的快感。弗洛伊德和另外一个精神分析家认为欲望永远都希望下一个。在生物意义上得到满足了就很开心,吃饭和甜点即使过了五分钟、十分钟还很开心,你也会不得不马上去追逐下一个。如果你在欲望的逻辑里面生活就很简单,就比如说淘宝的买卖,还有我们中国人在国外爱买的奢侈品,这些就是desire的逻辑。举个具体的例子,女生特别喜欢LV包逼男朋友买买买,过了几天就觉得不好看了,desire永远瞄准下一个目标。男生千方百计追到一个女生,在家里呆了五天又觉得下一个女生好看,所以这么多人劈腿。你如果思考desire的逻辑你就会这么做,如果他不反思生命的意义,就有desire推动着他去做一件事,不断追求下一个,买下一个奢侈品,下一个iphone。所以就越堕落越快乐,越快乐越堕落。弗洛伊德1922年一本书叫做《超越快乐原则》,讲的就和这个有关。

五、爱是什么?

接下来讲What Is Love?就是说说爱情,爱是什么东西。很多流行音乐对这点都是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的,大家有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在理性经济人里面,这个love是一个蛮奇怪的东西,是一个不大好理解的东西,我们今天动不动生死相许,问世间情为何物。今天又有了理性经济人的升级版,这个作者我们可能比较熟悉,就是《人类简史》的作者赫拉利,他现在又写了《未来简史》,红遍全球。他认为人的身体就是一套生化算法,用这个方式重新解释了人类的历史和展望了未来,使他影响很大,我把它称作理性经济人的升级版。进化就是一套生化算法,人的生命等于生化算法。你以为你有自由选择,你以为你有自由意志,拆开来一看,就是生化算法。你以为你脑子里面是经过自己的考虑,其实是生化算法帮你算好了你肯定会走到这一步。如果你算出来不符合这个方式,你就先灰飞烟灭,动不动要死要活,你的基因就留不下来,这个算法就留不下来,而留下来的算法都可以活得很久,这是赫拉利一整套的分析。再回过来看What Is Love?我在前天校园日也谈到这个话题,但没有很多人思考过到底爱意味着什么。爱在这套话语中是没有办法有自己的位置的,因为我们都知道,当你在爱的状态里面,会不顾一切,甚至连生命都可以放在旁边,那么这个算法你就传递不下来。

为什么我们今天还有那么多人有这种experience of love?Love使得我们在今天,在现代性那么生硬的时代,逼迫我们去思考什么是生命,What does it mean to be living?那什么是爱,这些人给你的回答不会告诉你什么是爱,王宝强、文章、姚笛;林丹说底线必须坚守,他自己的底线都没有;陈赫写了微博说我错了,他其实不知道自己错了;陈思诚,据说佟丽娅已经和他分手了;陶喆,很多人结婚的时候放他的歌;王全安,老婆刚刚出去做活动,他就去嫖妓了。这些人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可见。这是一个2017年的电影,这部电影标题非常好,Love and other disasters,爱本身就是最大的灾难。在理性经济人的预设里面,爱本身就是最大的灾难。比日常生活中其他灾难更严重的根本性的灾难。

2

六、生死之间的两种状态

刚刚讲了那么多生命教育,其实生死之间,有两种状态,一种叫活着的死人,living dead,我们觉得他很吓人,但是我们的生活中距离他遥远吗?walking dead,如果我们的生活就是想办法捞东西,而我们看完之后觉得我们跟他们是不同的,那么,我们和他们的差别到底在哪里?另一种,反过来是死了的活人,比如《泰坦尼克》最后的画面。Jack已经死了,但是在这一刻,活得最激烈。他的自然生命放弃了,所以他变成了死的活人。主题歌叫My heart will go on,死了还在活着,有些东西会go on and on,every time I see you,不是你具体的身体,但是I see you in my dream,这个意义上,他是死了的活人。

我们看一些电影会掉眼泪,齐泽克有一本书,叫The Fright of Real Tears, 真实恐惧、惊骇,什么使你掉眼泪,这个力量在哪里?其实死了的活人不止是《泰坦尼克》里有,还有一部电影里有,就是90年的《人鬼情未了》。男主角已经死掉了,但是这部电影的主题曲叫奔放的旋律,表达的就是虽然他人已经不在了,但是有一股比生命更大的力量缠绕着你。这首歌的力量绝对是一种激烈的力量。梁祝的故事我们听了无数遍,祝英台自投墓穴而死,而后这个地方飞出了两只蝴蝶,这是什么东西,这是什么力量?所以我们今天回过去看,生命的肉体解散以后,相对于作为行尸走肉的“活着的死人”,躯体溢出身体后的最大化状态,便成为了“死了的活人”。尽管身躯已经崩溃,日常生活已经崩溃,但生命的原生质却是从身体内部冲决而出、充盈宇宙,在真实的快感中,活得最激烈。

跟大家再推荐一本小说,《时间旅行者的妻子》,小说是2003年出版的,作者Audrey Niffenegge是个哲学家,小说写完三年以后就被拍成了电影。我引一段小说里的话:“Our love has been the thread through the labyrinth, the net under the high-wire walker, the only real thing in this strange life of mine that I could ever trust. Tonight I feel that my love for you has more density in this world than I do, myself: as though it could linger on after me and surround you, keep you, hold you.”我的生命里面唯一珍视的东西,在我很奇幻的生命中——就是对你的爱。它比起世界本身,更有密度,更有质感,它可以一直存在。所以“我心永恒”不断地出现。

生不是一个界限,你的灵魂结束后,有些东西仍然会流连;如果你活得足够激烈的话,周遭会护随你,托举你,非常美。反过来说,我在另外一个讲座上说我们怎么活得像个人;所以我们追问“爱是什么”的时候,在今天这个意义上说爱情,尤其是我们越来越远离古典人对爱的理解。但是既然有爱,我们就能活得像体面的人。

众所周知,今天会越发进入一个后人类的未来,人类会愈发让位于生化人或人工智能。福山写了一本书名为《我们的后人类未来》,最近翻译为中文——福山其实很怕这个未来。但我们想想看,即使这个未来我们能够感觉到他可以取代我们,但是有一个东西人工智能永远做不到,是什么呢?如果这个东西在,阿尔法狗他就不是完善的——阿尔法狗和人下棋会让人没有办法,它一天要学习多少棋谱?而人是要睡觉的。但阿尔法狗的算法能不能做这件事情?“像人类做的一样?”它做不到。所以人在未来有一样东西,生命在我们的生活中可能感受不到,但我们可以将其推到极端——人之为人,不是因为你脑子里的算法,不是因为你吃得多——阿尔法狗不需要进食与睡眠。是什么让你与这样一个几乎要完胜你的力量变得如此不同,使你仍然有尊严?

我们在古典文学中讲两句大家都非常清楚的“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钟情怕到相思路,盼长堤草尽红心;动愁吟,碧落黄泉,两处难寻。”这个力量一直没有断绝过,绝对不是在生化算法里面就断了。徐志摩也在他《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里感叹:“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容不得恋爱,容不得恋爱!”今天虽然我们没有诗词,但是其实还是有许多形态在表达着这个力量。我很喜欢的一个艺人就是王菲,在她《最菲》这首歌里有这样一段歌词:“生死也为情,是否不会有?只得苦恋可永久。明明是没以后,但怎么我仍牵手,让你减轻你内疚。生也猜不透,死也猜不透,发白透。”在今天这时代生死会为情吗?不再有了。下面这首歌我们在KTV里唱的太多了,就是她的《执迷不悔》,歌词是王菲自己写的:“这一次我执着面对,任性地沉醉,我并不在乎,这是错还是对,就算是深陷,我不顾一切(她不是个理性经济人),就算是执迷,我也执迷不悔。别人说我应该放弃,应该睁开眼,我用我的心,去看去感觉,你并不是我,又怎能了解,就算是执迷,让我执迷不悔。”就凭她写出这句话,我对王菲就有尊重。

我们再请出一位哲学家:神学家克尔凯郭尔,他就好比亚里士多德、孔子——我个人很喜欢他。他有一句话叫做“爱相信一切,并且从未被欺骗。”很多女孩子在爱中说“我不行”“我被骗了”,其实你仍然相信对方,并且从未被欺骗。我们对比今天90后的人,有部分90后或者00后,他什么都不相信,实际上整个都被骗。因为你不知道你的生命是什么,你没有接触过生命教育,你不知道生命意味着什么,你整个的被欺骗——你以为生命就是喝喜茶,就是今天去开房约炮,就是这些东西。所以,克尔凯郭尔说“爱即相信”,你看看他活得很短——霍布斯这一个很在乎自然生命的人活了九十几岁——相较之下,他只有42岁。

所以,爱、学术——这是我的一个朋友写的剧本,叫做《子规血》。他里面的核心词是“着史以血,殉史以身”,有个力量让史家不放弃,秉笔直书。而在我们今天的生命里,不管是什么东西——合适的、在生命里找到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才是关键。我们今天讲生命,如果说,唯一一个可以作为教育内容的话,就是这一点。你要去找到一样东西,这个东西每个人都要在自己的生命里去找。不管是爱还是学术,抑或其他,使得你不再是活死人与复制品;当你找不到这些时, 你以为你赖活了一点——这种生命有质量吗?

我们每个人今天活到80岁或者90岁,你回过头去看,能看到什么样的一生?你肯定记不得你喝喜茶的这种快乐。而其实就是几个画面,正是他们定义了你生命的质量。没有这些东西的话,你只是呼吸着。

去年的二月份,我一个同事——江绪林老师,他选择了终结自己的生命。我在思考他的时候,也促使我自己想了很多。他曾经也做过宗教,他的生命一直在找一样东西——他在政治哲学中也想找一样东西——他读了很多书,他从最古典的经典到现在一部部读下来,他都不满足——读完以后,没有解答他生命的问题。他走向基督教——基督教都觉得这个人不正经——当他在整个教会中他还找不到这个力量,他马上就开始梳理——至少我知道,他在爱情方面很不如意。在亲情上,他父母早逝,只有一个姐姐。而姐姐与他的文化水平相去甚远,虽然供他读书,他也一直寄钱回去。但是没有沟通,他生命中什么东西都没有,他什么都没有抓到。你说他再活多久——其实我觉得我们没有这个资格说他选择的这个方式,他找不到使他能够活得有意义的东西。如果只是活的话,江老师也可以一直活下去。其实他也在尝试,我看他后来每次工资一到就出去玩,一个人去旅游。我们今天很开心去旅游、去玩拍照片,对他来说没有任何意义。所以他决定这样的生活他不活了。我们用这个例子反观我们,可能我们只是活着而已。江老师的做法,精神分析上说,他到底给我们带来一个什么样的生命的思考呢?我觉得他才是给我们的生命的教育,生命意味着什么。所以我最后引用克尔凯郭尔的这句话:“The thing is to find a truth which is true for me, to find the idea for which I can live and die.”生命的关键。就是去找到一个真理,是对于你而真,是去找到一个理念,你可以为之生为之死,这才是克尔凯郭尔留给我们的生命的教育,这才是真正活得激烈。我们今天讲了eudaimonia(幸福),乐莫大焉,jouissance(真实的快感),生命,教育,就到这里,感谢大家!

3

评论与讨论

周老师:非常感谢冠军兄围绕生命教育展开的思想史考察,以及他对生命一些最关键的东西给出的震撼解答。我听下来,觉得有很多东西要表达。先从学术角度来分析,今天的话题是生命教育,我们可以有不同的分析角度。教育学界关于生命教育的分析大概就是太教育学化了,常常把生命教育当作教学设计的对象,而不涉及生命本身的问题。生命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呢?我觉得冠军兄把握得非常准确:怎么活得像“人”一样。而教育学界的生命教育研究往往着眼于改变教育教学机制,很少围绕生命教育的核心问题即怎么活得像“人”一样,从思想文化史入手给出解答,同时建构路径。冠军兄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视野转换的尝试。我也认为,要谈生命教育,除了需要探讨课堂教学怎么设计,更应该围绕生命教育的这个核心问题给出解答。从经济人、古典哲学、古典政治哲学、精神分析等角度寻找答案,都十分值得我们借鉴。因为这些视角都是强调一点:人不能活得像动物一样。这个观点不光在历史上是一以贯之的,那些思想教育大家都强调这一点,这个观点对于今天来说同样十分重要。今天我们包括我自己在内都感觉到,很多时候就像动物或机器一样(吴老师:我们就是写论文的机器),不大会去考虑一些更重要的东西,甚至丧失了一些更重要的生命体验。通过从古到今的分析,我想我们每个人都得对这个问题给出自己的一个解答。而且实际上冠军兄已经给了我们很多的提示或参考。虽然说今天的状况不大好,许多人大体来说都像动物一样活着,尤其在市场经济的作用和网络文化的影响下。但我们还是可以去找一些好东西,像冠军兄自己对王菲的歌的欣赏。不光这首歌,这首歌背后还给我们提供一个启示:我们自己可以通过诗歌、影像等去创造一些超过了世俗生活的东西,超越周遭的世俗生活。

吴老师:最好的导演都是通过他的作品展示。我们有一句话是:电影比现实更真实。

周老师:这也是我们高研院这几年一直在思考的问题,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可以做出更好的教育来。我们传统的学术方式或论文、教科书的方式,作用实际上是越来越有限。现在早已转向电影、音乐等,它们能更好地表达我们捕捉到的一些东西,甚至用电影、音乐等来诠释一些非凡的生命存在。昨天,我在上课时讲孔子的《诗》课,《诗》里面也涉及到刚才说的通过诗歌文字、影像表达一些活生生的生命存在,让学生去通过了解人间万象,各种各样的人的生活,成为一个更加好的“人”,有仁德的人。这个仁德通过空言和说教是没有办法让大家领悟的,你必须像诗那样,通过去描述,比如说少男少女的生活、底层百姓的生活、天子的生活,还有丈夫在外面服役的妻子的生活。通过了解各种各样的生活之后,你会发现有一些能让你体会到什么叫接近仁道。孔子很有意思,他第一个单元就讲各种各样的少男少女。有的少男喜欢上一个女孩子,就很心急,不管对方的体会和接不接受,也不体谅对方的苦衷,直接冲到人家家里去,搞得狗也叫起来了,父母兄弟都知道了,那女孩多紧张啊。这是这一类。还有一类比较好,就知道体谅对方。孔子这样教,他没有说什么叫仁,但很明显另外一种就表现得更加接近仁。

吴老师:诗本身就来承担教化作用。

周老师:甚至我们下次可以专门找一些电影,围绕电影这一块来展开一些分析。因为我看到你分析过《权利的游戏》,分析得很精彩。我们通过电影来进行生命教育,可以继续找到一些更好的实践形式。而且我昨天也讲到当代的一些文化作品,尤其提了华晨宇的《我不管》,多糟糕的歌,在他的歌里不会出现像王菲这样一些深刻的思考,他“什么也不管,什么说教都不接受”。华晨宇等人的流行歌曲对学生影响很大,这也是我们的一个挑战,我们在学校里做教育,要尽量地把一些更好的东西呈现给学生。虽然说学生不一定接受,但他至少有一个参照,而不是在他的世界里只有华晨宇、喜茶这些东西。这一点也是我听下来的共鸣之处。我相信你已经做了很多尝试,尤其在公共领域,一直在普及一些更好的东西。现在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东西,有时我也觉得很奇怪,有时一些研究生,受过高等教育,都很容易不加反思地相信一些东西。

吴老师:这很糟糕。

周老师:比如说随便一个帖子,都是一些鸡汤,瞎编出来的,像什么“如果遇到这样的人,你就嫁了吧”,说如果一个人帮你系鞋带,就嫁了吧,无聊到这种程度。不会思考。

吴老师:我也关注学生们发的帖子,有时候我不是从他给我的作业而是从他转发的帖子来看他的思想状况。所以不要轻易加老师在朋友圈里。(笑)

周老师:还有一种也是受网络的影响,已经二十几岁了,还幻想自己是个“宝宝”,被人宠着,连幼儿园也不会这样。就说明我们给学生的“生命教育”方面有很多缺失,古典哲学的生命教育不了解,或者接触了,也不怎么理解。

吴老师:现在这种读经方式也不对,禁锢了人的生命,摇头换脑的没用。

周老师:是的,不知道怎么理解古典哲学真正的内涵,古典哲学其实就是很好的“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可以通过古典哲学、好的电影、文本,甚至通过像王菲的歌(来进行)。王菲能写出这样的歌,说明很有水平,不是一般的口水歌。所以今天的状况虽然很糟糕,但还是能够找到一些好的榜样,我们自己也尽量能够超越流行的、动物式的生活。虽然不是很容易一下子找到弗洛伊德说的“真实的快感”,真理也好,信念也好,都没那么快,但慢慢寻找总会接近,现在还年轻,到五十岁的时候会明白得多一点。我就先讲这些,各位同学有什么疑问,可以向吴教授请教。

学生1您刚刚讲的爱是来自生命的一种本真状态,是不是?

吴老师:不完全是。

学生1因为我注意到您以前分析伊斯兰国的时候,你很注重这个社会资本主义加民主的任务,双重压力加内在冲突性,主题我也听了,感觉一直在强调“爱”,似乎回到一个单纯的路径“人家有大爱”,给我造成了一种错觉。我现在知道您不仅仅是在这个层面上,因为“爱”如果这样说,“爱过之后”怎么办,而且黑客帝国里面讲的“爱”也是可以有各种算法的。我们换一种说法,比如说“抛弃对处境的幻想”,首先要“抛弃幻想性的处境”,再回到社会现实的建构中,然后在达成一种不可能的激进,因为你的书里讲的有可能也有不可能,是在边界寻求一种突破性。还有一个你刚才说的人工智能,是不是人工智能也代表着一种方向。比如我理解说人工智能不是说机器发展,电脑发展了,而是说我们人在这种日常状态中越来越堕落,人的思考越来越像电脑,人工智能不是机器进化,而是人渐渐地回到一种机器的状态,就像马克思讲的那种“异化”的状态。用人工智能来理解的话,我们会有一些新的发现。

吴老师:非常好!我们今天其实有不少的学者,包括欧美有一批思想家Alain Badiou(阿兰巴迪欧),奈格里和哈特(他们写了帝国系列三部曲)等等,他们找了各种各样的(力量),怎么冲出当下的(局面),就像你刚刚说的全球资本主义,人工智能等,最后他们觉得还有这个力量,就是“love”,这是个很personal的力量,但是他们想把它作为政治化的,所以他们说的love绝不是种说每个人内在都有的,或者道德上讲的那种“大爱”等,而是一种非计划的、偶然的,甚至是一个“事件”,永远是一种突然的。我还记得我那时候喜欢的一个日剧叫《东京爱情故事》,它那个主题曲叫做《突然到来的爱情》,绝对不是一个事先安排好的,把“爱”作为一个事件。什么叫做事件?“事件”不是说随便发生一件事情,经历以后继续往前走,而是经历这件事之后,你对整个生命的理解全变掉了,之前的你和之后的你完全断裂了,当你回过去的时候看自己的时候,就是another life。生命意义还是延续的,你仍然是这张脸,仍然是这个身体,只是衰老一点,但是有些东西不同了,内在的东西经历了某些历练。

所以在Badiou(巴迪欧)看来,爱就是这样的一种力量,可能也不只是爱。但是“爱”当然是这样一个东西,完全没有预料的时候冲到你生命里来。你突然发现你原来追求的东西,那么蝇营狗苟在乎的名跟利都不再重要,你心里就记挂这个人,她对你笑一笑,你乐莫大焉。这就是你找到了一种力量,这个力量在于拉出你日常生活的八小时的状态,一周七天,一天二十四小时的生活,使得你从另外一个点(我们一般人不容易获得这个点)回过去看以前的生活,就像一个笑话一样,这个叫“事件”。所以我有时候说,如果一个好的讲座,能够做到这一点,就是一个好的“生命教育”。我不是在讲大道理,不是跟你说这个人怎么说,让你去看柏拉图或什么,我会跟你说这个人他是个人。克尔凯郭尔说“The thing is to find a truth which is true for me”他在说这句话的时候,22岁,我们22岁在干吗?买喜茶!他22岁在自己的日记里面写的这句话。当一个东西冲到你生命里的时候,不管是爱也好,或者你看到一段先贤的文字也好,让它跟你的生命发生交叉。否则你在大学里面学习了,读了很多书,很喜欢抛书袋。我看到很多研究生他读了很多书,喜欢抛书袋,他在豆瓣上抛书袋,取“吸粉”或者去泡文青妹妹。你要去干吗呢?那么喜欢抛书袋,它跟你一点关系都没有,这个怎么说,那个怎么说。当真正进入你的生命,你回过去,You see things through this gay’s eye.你看东西通过克伦剀郭尔、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些人帮你推到了一个点上,这个点你今天的生活自己走不到。当一个外在的世界发生在你生命力的时候,你回过去一看,对你的生命重新有了一个reconnecting。这个是我们讲“爱”的意义。它不是一个本真的,已经在的,你自己随随便便就能够有的。

第二个问题,我觉得你的观察已经很赞了。人工智能,我们那么恐惧它,我们恐惧什么?其实人不必过于担心。那么人的担心反映了什么?其实它是病理性的,我们一方面在“自我压缩”认知,努力像机器人一样去思考,自我矮化为lifeless machine,这样的后果是人类发现自己较之于人工智能,越发趋向于同质化,却又远远不及人工智能。人类的优势在于生命的力度,我们可以试图观察一些处于同等生理年龄的人,眼神却彼此大不相同。与将自己抛掷于风险社会,经年饱尝患得患失的人不同,富有生命的韧性和力度的人,在追寻eudaemonia(因理性而积极生活所带来的幸福)的生活中,Live as a full man,其面容是沉稳的,洗练的,具有原生的震慑力的。电影导演便可以构建一个我称之为“幽灵性的空间”,在此空间中的现实,比我们的24*7的日常生活要更为真实,在影片中,将这样的一个空间以视觉化的形态呈现于你的面前。

我们或许可以扪心自问,为何如此惧怕人工智能,或许是因为我们已经意识到,人工智能恰恰已经在“我们自以为无可取代”的地方取代了我们,诸如在资料和文献的获得和读取方面,以及错误率方面,人工智能已经占据了压倒性的长足优势,我们对于人类生命和智能的鲜活质感已无可炫耀,只剩下足够长久的生命时间,人类命运开始走向无用和无价值。此时的人类何以寻找尊严,何以自处?

所以,在马上就要席卷而来的“后人类”时代,今天我们的“生命的教育”显露出比任何时代都强烈的迫切性,生活方式和价值伦理会完全的颠覆和更新。比尔盖茨“向机器人征税”的提议,正是出于试图延宕人类“无用化”的进程,即便日后被采纳,仍然难以阻挡悲观的进程。马克思的预想貌似在这一点上也被推翻了,“(人的)劳动力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被人工智能全面取代的后人类时代,“人的”劳动力概念已不复存在,“无用阶级”的“唯一功用”便是器官的捐献,待使命完成便完结生命。此时境遇下的人类该如何自处,这不得不使我们从跨学科的角度思索,活着到底意味着什么?

学生2我的第一个问题是有些动物也是集群化生存的,貌似也存在一种“political life”,那动物界的“political life”和您提到人的“political life”的有何本质性区别?第二个问题是我觉得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具有理性,理性可以控制欲望,延长幸福感;第三个问题是您刚才提到的“爱情让我们活得像人”,不知可否改成“爱让我们活得像人”,爱包括亲情、友谊、爱情等等,因为我们作为人需要各种各样的情感;第四个问题是你刚刚讲到的人工智能的问题,人类下棋为何败于阿尔法狗,就是因为人高于机器,人具有情感,会紧张会犯错,如果人类用理性控制情感,也许就能赢,但是人类不必为战胜机器去控制情感,因为人作为高级的生物正是因为人具有情感。人工智能是为人类服务的,它不能取代人类,人类高于机器,这是我的观点;第五个是周老师刚刚讲到的生命教育的问题,我觉得生命教育不用刻意去设计课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有许多情境化的生命教育,而最好的生命教育就是人的生和死,家里有新生命诞生或老人去世,应该给学生准假,让学生参与这个重要过程。我自己亲历过儿子的诞生和外公的去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才能感受到只有爱是超越生死的,其它东西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我外公去世时非常安详,因为所有亲人都在他的身边,他能够感受到亲人对自己的爱。这就是我所有的问题。

吴老师:这位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并且已经产生了很多思考。第一个问题我已经用霍布斯的方式回答你了,动物也是有组织的如狼群,但是不能称之为POLITICAL LIFE,为什么呢?因为这仍然是霍布斯所说的前政治的自然状态,谁的力量大拳头硬肌肉多就能成为王,但是一旦老了失去力量了,就很快会被取代。那么,这种组织结构是没法扩展的,根据动物学的数据,动物群体如狼群象群狮群都是有一定数量限制的,往往就二十三个成为一个群体,一旦超过一定数量就没有办法控制了。所以动物群体包括原始人群体都是很小的群体,而政治生活或者政治能力是城邦出现之后才有的,现在的国际大都市上千万人,也有一种方式让彼此互相联系,这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包括灵长类动物在内的群体如猩猩群,到了一定数量就自动分解成两个猩猩群,但是人类找到了克服限制的方法,人类用语言的、政治的、文化的方式把更多的人组成了群体、社会、国家,这是人与动物区别并高于动物的一个方面;第二个问题是欲望、快乐、理性关系的问题。理性有两个英文单词,“rationality”和“reason”,前者的词根是“ratio”,即比例的意思,那么“rationality”就有计算利弊的意思,正符合霍布斯“人是趋利避害的生物”的假设,即“理性经纪人”的涵义。而“reason”原意为“理由”,康德这一支就是想用“reason”的力量克服霍布斯这一支“rationality”力量,“reason”是要讲依据,但是地基是“rationality”,所有后者克服不了前者,人类的争吵纷争在于我们说的理是不同的理,这是没法调和的,所以帕斯卡提出这两者之外的可能性即内心的一股力量,可以使心、驱力、爱等等,这是我们人类原发的状态,是让我们活得像人的力量,所以“reason”的力量还是有限的,这与生命的全幅张开距离还是很大的。所以,今天很多哲学家如哈贝马斯、罗尔斯都是康德这一支,我们用理性哪怕是沟通理性都解决不了一些问题,一路研究下去发现这个问题还是现代性的问题范畴,通过各种跨学科的交流来共同质疑现代性的霸权预设。

周老师:你的观点我是认可的,孔子的生命教育也是通过生活化的情境去教育,生命教育不应做成空言的教育。

学生2生命教育在课堂上是讲不通、讲不透的,不要都让学生在课堂上学,而应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让学生在亲人中去感受生命教育。

周老师:这要到一定年龄阶段,比如大学生才能通过看古典哲学书籍等,自己去体悟。

学生2在中小学阶段,我觉得还是应该让孩子去体会、感受。其实中国人很忌讳讲死亡,家里头死了老人不让孩子参与,但是我觉得应该让孩子参与进来,他才能够理解这些。

吴老师:真的讲得非常好。

周老师:我们在这里感受到了吴教授西方思想史的功底,很多话都是英语原文背出来的,其实他还在纽约大学做教授,平时用英文上课,他对西方思想史非常熟,如数家珍,这也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

学生3我希望分享一些感想。西方也有一些教育学者的学者也会有类似的看法,比如我非常喜欢的诺丁斯,她有一本书《幸福与教育》,把幸福这一直接与生命质量相关的东西和教育相关联。她提出经济理性主导的教育有一个假设,就是人只要通过教育获得一个好的职位,就能在未来的生活中自动地获得幸福的生活。但其实这种幸福生活并不是自动产生的。因此,她思考的是教育能够跳出这种经济理性逻辑,直接关照人的幸福,教育能够做什么。比如说,在幸福与教育的关联中,我们可以探讨与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有关的话题,家庭、爱情、职业生活、社会公共生活,教育在这里也是可以发声的。我觉得这种思路跟我们讨论的生命教育非常相关。她的一个主张,这样的话题在课堂上的确很难教授,但是也有一种方式,激发学生说出自己的生命经历,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来推进这样一种教育。她自己写书的风格也非常有趣,在一些严谨的学术语言表达中不时会插进她对个人生活的描述,比如她跟家人的关系,生活的细节,或者是生活中体验到的精神性快感,用生活语言插叙进去。所以说,这可能也是我们从教育学的思路来分析这一主题的视角。

吴老师:这我就想到,教育不仅是程序化的东西,当然可以回应很多领域的问题,包括家庭、私人领域的问题。教育如果只是放在建制化的思路,去回应高考啊,到底怎么划学校,太狭隘了,这个时候我们觉得教育学可以出场了,这个是题中应有之义。但是我觉得教育可以回应很多话题,就你不介入是自己放弃了,教育学就失声了,就用一种程序化的方式去理解教育,也就是在具体的学校里怎么去教学。所以你刚才提到的这个作者,她把happiness和education放在一起,我觉得非常有意思。我觉得教育的很大部分,尤其是在大学的时候,不是说老师在上面不断地灌输,我碰到一些老师,这么讲课把学生的胃口都将没了,可能他自己也有学问,这么教没法教。好的教,有很多方式,不只是自己的生命,包括各种各样的作品,把很多东西变得living(生动),不再只是纸上的。也就是说,那些话要进入你的生命里,你要洗不掉,你要读到生命里去。学生如果没有这种滋味的时候,他不会觉得学问好玩。我在纽大上课,其实很多时候是在跟学生分享很多看法,不是我老师高高在上,而是同样一个话题,你是怎样思考的,比如我上周的课,what political role does education plays in this society,很多学生上去写,教育可以在社会中有什么政治作用。我说不错啊,很多后面我要在课上讲的内容,你们都提到了,你们每个人都可以做一个小的思想家,他们还只是本科生。然后后面听课,他们就很积极,他们想这个想法跟我是一样的。其实有很多思想家,比如杜威,他们很多想法已经变成这个社会中常识性、背景性的东西,很容易你会跟他们想到一块去。但是通过他自己分析,参与的方式,听得很开心,也不会小看自己,他会想如果顺着这个思路想,我也会提出很多原创性的想法。所以我很多学生,下课跑来跟我说,这个课有收获。如果这个课,你修过了,考完我给你一个分数,我觉得有什么意思呢。其实这个课,上不上,不是那么重要。但是我觉得通过这个课,如果你能改变一些年轻人的生命轨迹,包括做讲座,我做一个讲座,我说完你们各自分开,我觉得在这两小时内,我们的人生发生了交叉,在那之后,你的生命有了那么一点点的改变,那对我是最大的happiness。如果你们哪个学生给我发邮件,你们哪些思考是从我们这个讲座听到的,我会很开心。我觉得这是教育,我们在修道之路,我们在practice,我们不是说这是真理,真理是要你自己去找的,find truth which is true for you。我们作为老师也在反思,如何去教东西,很多电影,《东京爱情故事》也好。但是我在被打动的时候,我会停一下,问什么东西打动了我,我这滴眼泪不会白流的,这个导演用什么方式使得我们流下这滴泪。我们现在看了很多套路化的东西,我们不太容易流泪的,但是这滴泪我们还是流了下来,touches something in you, of which you didn’t know before,你还不知道这个东西在你身上。但是在这一刻,你跟这个作品发生了交叉,看一本书,听一个讲座也是,听一首歌也是。我看《我是歌手》,我看下面怎么那么多人流泪,结果发现这些人是买钱流泪的,我想这个歌不就是高音很好,歌词怎么会感动,下面女生泪狂流,都是很漂亮的女生。原来你越漂亮,流的泪越多,你回去红包越多,又是理性经济人。眼泪都可以卖,我们什么社会,就是很无聊很无趣。什么东西是你自己的。生命的教育,这个话题如果展开的话,我们每个人都要思考,所以你这本书,至少你的分享给我们感觉,幸福与教育这两个字放在一起,很有意思。

周老师:好的,感谢吴冠军老师给我们上的一堂很好的课。我也从吴教授那里获得许多勉励和教育,希望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满意的生命教育方式。谢谢各位!

 

录音整理:张传月、王独慎、樊洁、曹雯、王烁、陶阳、童星、江娇娇、刁益虎、郭海骏、郝东辉、张峻源、李悦

  • 扫一扫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 扫一扫访问手机版网站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