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期教育文化与社会研究沙龙简报|跨界:为综合思维与新思想创造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活动简报

时间:2018年5月23日14:00

地点:中山北路校区文科大楼1711

主讲人:朱迪斯•伯顿教授 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梅西讲席教授、艺术教育系前主任

主持人:毛毅静副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高等研究院院长学术助理



毛毅静:

首先让我们向Burton教授的到来表示欢迎,这次陪同访问的还有十位硕士及博士研究生,他们将在上海、西安及北京三个城市停留一个月的时间,对中国的艺术教育做一个深入式的田野考察。今天的沙龙主题关于STEAM教育,我们知道STEM是美国教育学部所重视的一个跨学科整合项目,而Burton的讲座在STEM的基础上增添了Arts元素,从STEAM这一跨界的课程形式来探讨现在处于美国学界前沿的研究。



Judith Burton:

  

课堂情境

请跟随我一起走进一间教室,或者我们称之为一个学习的空间,一个热闹的、摆放有很多小物件和小型电子产品的空间。很多重要的事情将在此发生。我们想象一下,在这个空间里有多个由六年级学生组成的小组:一组正趴在地上测量一条弯弯扭扭的轨道;一组在研究和设计能在轨道上运行的“载人车厢”;一组在用身体力行的方式探索密闭空间内的人机工程学和舒适区域;甚至有一组在思考污染的问题,包括空气质量、速度对密闭空间内外形成的噪音等。这些六年级的学生拿出自己的电脑,一边进行小组讨论,一边根据讨论中提出的问题在自己的日志里写写画画。他们正在学习将书本中习得的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上。整个环境是活跃的,并且充满了各色的问题。参与者通过游戏与实验进行了探究,并最终获得知识。在探究的过程中,参与者也获得了分享、测试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这是一个培养创新性解决办法新视角。在这个教室里,六年级学生们面临通过自己的经验将既有知识落地的挑战。他们是创新者,他们的生活是对日常事务的创新性探索——对知识的获得、回顾、检验、多维度的应用进行再次“汇编”。在这里他们有一个共同目标——用玩偶作为模型,为和他们年纪相仿有特殊需求的青少年制造出一条飞向星空的“美丽”列车。


以上案例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参与的六年级学生们利用科学的、数学的、技术学的以及电子学的思维(或可称之为STEM原则),在情感外显的情形下,设计和装配一系列复杂的物件。讨论的话题和由此引出的诸多问题由六年级学生们作为创新者组成小组共同调查、探索、验证和分享,并最终得以解决。将想法与实物相融合是一种在艺术工作坊里常用的方法。一方面,参与者们的内心得到释放,在整个艺术工作坊的空间内自由地探索;而另一方面,工作坊的主题给STEM原则划下了边界。在参与者通过对话、探索和行动对自身思维进行验证和拓宽的时候,他们同时也在关注、叠加、并深化自己的知识,想象着事物变化的多种可能性。在这里,艺术的元素激发了参与者们的审美意识,让他们的想法可以超越形式、表层意义以及生活实践。在此,STEM成为了STEAM。



回到教室的案例中,教师扮演了一个特殊的角色。课程的整体学习目标是“运输”,即使用STEM的相关内容,研究如何将人们从A地运输到B地。当主题出现——修建一条通往星空的列车,孩子们不禁开始讨论同一个问题“我们可以用现有的知识做什么?”。此时,教师已经胸有成竹,她知道学生们会感兴趣这样的话题内容,并且愿意为此付出精力。她希望提供一次机会,让学生们尝试用不同方法去实验、调查并构建知识,以实现他们的独立思考并共同引发讨论。这过程中产生的思维火花会带来有趣的见解和多样的可能性,并加深学生们对课程整体学习目标“运输”的理解——运动是实现运输的基本和明显的目的。


在我阅读的大量STEAM活动相关文献中,STEAM的内容似乎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对一部分人而言,艺术行为旨在服务于STEAM的其他主要原则,并提供一种将想法和概念可视化的工具;对另一部分人,艺术行为是一种情绪的动力驱动,它让比较枯燥的内容变得更活泼生动,让年轻的学生热爱校园环境,甚至让他们在STEM的评测中取得更高分数。在我看来,这些观点都是不够全面的。我们应该严肃思考艺术作为STEAM中的一个基本原则,可以提供怎样的经验、以怎样的的方式拓宽和加深人类的思维,使之在思考中更加敏捷。


  


首先思想本身是一个枢纽,围绕着它的神经系统传递各种特异性的信息。通过双手和艺术材料的互动,神经系统会得到丰富多样的输入源并以此来触发思想和感受。双手、身体和材料不断刺激着神经系统,产生出乎意料的结果。要求艺术家创作的同时自由的交谈可以很快揭示艺术家的广博而又与众不同的想法。正是这些材料结合手中的技巧,才赋予材料独特的表现,塑造多样化的展现方式。这样的融合了长时间锻炼的手上乃至全身的技艺将写入真实生活中的记忆和感知里。因此,艺术为复杂的思想构建奠定了基础,在这种构思中,思想、身体、材料在强有力的交互对话中发挥作用,赋予世界以新的洞察和理解方式。


我们对大脑运作的研究证实了大脑的延展性和跨越学科界限的能力。艺术美学的发展更加强调了这一点,这种发展从阶段理论发展为更灵活的思维习惯。我们现在明白,青少年学习的轨迹并没有严格的预设,而是源于他们自己的问题和兴趣,正因如此,知识变的越来越具有开放性。通过仔细观察,这些趋势背离了原有文化变革的时代精神和艺术教育与实践中的传统经验,这些变化为视觉艺术的学习带来的新的角度和新的资源。这样的角度使我们能够看到艺术家与儿童、青少年之间的互动关系,儿童、青少年渴望认识自己,同时他们也促进了艺术家的艺术探究。


有一些观点认为,最近在美国、英国、中国等国家大力推行的STEM教育更注重培养复杂思维和未来的劳动力,似乎忽视了艺术创意和创新思维。然而,日新月异的数字技术是一个与未来互动的桥梁。表面上看计算机似乎与思想不沾边际,但随着诸如3D打印机,激光,视频,博客,推文,应用程序等等新技术,传统的材料领域产生变革,与数字材料的制造技术催生出STEAM的领域。技术的变革提供了新的实践可能性,这些形式存在于从工具到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并且灵活地来回穿梭。这种灵活性鼓励对审美价值和功能性用途的综合考虑,其规模和程度前所未有。此外,由于新理论将STEM / STEAM结合,它为思维和创造力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源泉,超越了许多学校现有的文化理念。材料思维在“晶圆实验室”中变得活跃起来,在这个数字化的“晶圆实验室”中,思维可以广泛漫游,深入探索,并融合到艺术实践、建构主义思维中和创新艺术教育中去。


  


我们从未像今天这般迫切地认识到艺术实践对于塑造批判性思考者以及培养想象力的作用。同时,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这也意味着增进自我理解和宽容他人,从而活跃而创造性地参与日常生活世界。教育者如果希望将艺术教育植根于课程的中心,从而调用起源自人文和自然科学下其他学科的资源,那么他们就需要想象自己正在从事一桩集学科交叉、跨越、渗透于一身的事业。STEAM为我们带来了关于跨学科能力的全新想象,前提则是确保在各种不同的知识领域中锻炼能力和性情,并且认识到,不存在一个最重要的学科。削弱任何一个学科都有可能被视为削弱了五个学科整体所达到的效果和可能性。


在批判性探究和反思的框架下,青少年们通过掌握不同学科的话语和工具来推动他们的艺术实践;与之相似,在艺术实践这一灵动多变的舞台上,其他学科的话语和工具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丰富性和深度。进一步说,为头脑创造漫步于各种学科的空间能够鼓励年轻人挑战极限,处理模糊性,尝试风险,探索转化和改变的过程,对偶发事件,以及他人的解释和观点作出反应。或许最重要的是,挑战年轻人运用自己的心智资源,从而积极建构关于这个世界的观点,为此年轻人可能会遭遇关于道德、真理、价值的深刻问题,后者与个人和公共生活的不可预测性纠缠在一起。当然这一切都在很大程度上涉及到人与物体、观点之间的游戏,当然是严肃而认真的游戏,我们不要忘了,游戏本身是一种能够进行创造性思考的合作形式。


教学:合作性想象


为了做好这一项工作,教师需要学习新的教学技能,能够在自己的学科中深入思考,并且对潜在的跨学科机会保持开放,从而拓展自身的知识边界。最理想的情况是,教师们在合作设计最终学习目标时练习对话,就像他们希望鼓励学生进行合作。事实上,当教师团队开始意识到并探索学科边界处的渗透空间时,这意味着他们引发了一种对于将宏大的学习目的转化为具体而细小的学习目标来说极为必要的对话,正是具体的学习目标决定了年轻人可能会学到什么。本质上,教师们需要反思,各门独立学科的信息和显而易见的事实如何能够被转化为植根于经验深处的个人知识。


成功实现这一学习方式的关键在于,教师在学科渗透空间中创造性地规划更小的学习目标。为此,教师需要对学生如何发展,以及这种发展如何影响他们的思考和工作方式保持敏感。并非所有学生都按照一个步调发展能力,也不会表现出相同的技能,因而教师需要发现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如此方能将学习目标建筑于坚实的先在经验基础之上。由于学习目标与何时、为何有关,而非如何,目标的实现可以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实现,正如之前的例子所示。我们知道,通过亲身的探究和调查,工作中的儿童能够发现他们自己的问题,找出答案;他们有着天然的好奇心,一旦被赋予机会和一些能够理解的引导,他们就会自动形成小组和某些对他们自己来说特定的模式。这样的学习目标不可能通过某项单一的学习活动来实现,即便这项活动有多么开放和具有挑战性,而只能通过持久的探索,这一探索建筑于尽可能多的贡献因子和可能性之上,从而导向丰富而深度的学习。


  


在STEAM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们不得不作出多样化的决策以保证课程的稳步推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倾听、理解与回应学生的想法与需求。这可以视作一种链式反应——当教师进入对话时激发了一种反思,这种反思逐步明确如透镜一般——能让教师们对自己的艺术知识进行自省。通过这些透镜,教师们提炼出了自身的洞察力——预期以进一步支持学生的学习需要。换言之,他们多角度的、从不同的学生个体来审视自己的知识。然而,在课堂上回应学生的同时,优秀的教师也会更敏锐的展现出他们对更广泛的群体社会生活中的嬗变的洞见。优秀的教师会调动小组间的讨论互动,通过提问学生和鼓励学生提问来进行课堂的探究、反思和讨论,让青少年在艺术课堂中感受到挑战性和教育性。在一种指向关怀和目标承诺的伦理的规范下,教师自身的发展与学生的发展相互交织,这似乎比外部强加的权力与规则更能充分地协调课堂生活和学生学习。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STEAM教育的一个重要元素是向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以方便其自主活动。当学生就强调知觉的材料展开活动时,尽管材料内容与个人的经验紧密联系,但的确能挑战思维、激发想象力。正如我们所知,所有的材料将本质与性质相区别,并且这些差异会成为构建与表达新知识的声音。在这一前提下,艺术学科的缺陷——缺乏严格的学科边界与其所倡导的定性思维,现在反而可能成为其优势。艺术学科的流变性和灵活性为研究、反思、想象和转换技能提供了延伸的空间。因为材料表达了思想并使它存之于世,继而被用于反省与监管学习中持续获得的进步;同时,尽管材料为学习虽然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但学习成果仍旧需要个人的主动参与。


为什么是现在?


为什么现在对STEM向STEAM的转变如此重视呢?这是有许多原因的。我们生活在一个日新月异的世界,科技的发展使我们认识到,许多在日常生活中影响我们的经历和事件具有难以置信的复杂的全球性意义。帮助儿童认识和扩展他们的思想,使之超越本时本地,应该是所有人文教育的一个宏伟目标。此外,我们已经认识到,以物理与实在经验为基础的新知识为解决复杂问题提供了形式基础,而手和脑的共同进步对神经发育有一定影响。


毋庸置疑,儿童的经验世界是扩大了,然而儿童的经验世界却越来越受到技术和媒体所提供信息的控制。因此,从早年开始,年轻人应该有权提出问题,调查、研究不同的观点,思考他们接触到的信息,并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合作、交流、学会倾听,这些几乎已经成为生存技能,因为这些发展了儿童的判断和自己的想法以及解决问题和创造新事物的态度和能力。孩子们应该有能力想象一个可能是世界之外的世界。


最后但同样重要的是,未来同时代的青年可以将大量的STEAM教育的经验和各种技能应用到各个行业。不管是什么工作,未来的雇主都会寻找能够独立工作和协作工作的个人,这些人可以提出问题,探索、调查、使用创新的解决方案,并通过利用对材料的想象力和审美感受力,将复杂的信息转化为现实的形式。


  


有趣的是,一旦我们将艺术引入STEM并走向STEAM的世界,我们就会立即明白,艺术、设计、科学、数学和工程学常常在同一个人的知识基础上相互作用,比如西方的两个伟大典范:达•芬奇和艾尔伯特•爱因斯坦。在Jacob Brunowski这一思想家及作家的著作《人类的攀升》中,他展示了几千年来艺术和科学是如何混杂在一起塑造人类进化的长期历史和人类的思想和能力的。前大英博物馆馆长尼尔•麦格雷戈写了一本书,题目是《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其中他向我们展示了:即使是最平淡无奇的物件或历史残骸也在科学和艺术的相互作用中被再塑造。事实上,良好的教学自然就体现了STEAM教育的理念,其中深入的学科专业知识为跨学科提供了资源基础。进步式的教育,比如备受赞誉的英国公开课堂,纽约银行街儿童学校的发展互动主义以及意大利的瑞吉欧学校实行的综合学习就是其中的三个例子。


  

学校之外的广阔世界


如果教师将要做思想准备,想要具备满足二十一世纪学校需要的专业知识,他们就必须意识到学校本身的条件将不得不发生变化。


研究者对课堂生活探究的越多,就会意识到学校环境的重要性,意识到学校环境在学生的学习视野和学习质量中起着核心作用。跟他们所经历的STEAM课程一样,艺术教育课程通常在教师,校长和家长三方共同意识到艺术在青年人生活中的重要性的前提下蓬勃发展,也就是说艺术教育的发展需要多方参与,需要将各种必要的现实和实践结合起来。


一个群体的视野不仅是艺术项目的决定因素,而且还包含了整个学校环境的互动影响网络。内部而言,就是各个学科之间的课程关系、艺术课堂的安排、管理、家长参与以及参与者决策等,而这都共同创造了学生学习的特定环境。其他有助于形塑特定教室生态的因素则包括了来访者的角色,例如艺术家或具有特殊专业技能的父母,他们会将艺术的“真实”带入到年轻人的生活之中。在学校之外,途经地区的地理位置、文化多样性和经济环境也有助于支持和维持学校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艺术场所,并为青少年们提供一个更大的舞台用来表达和获得确认。还有一个非常重要但往往很难安排的部分就是参观文化机构、与社区团体如老年人合作以及在年龄较大的学生、婴儿和幼儿中进行跨年级的尝试。


最好的情况是去创建一个网络社区,在这种环境中,艺术项目和STEAM课程可以跨越并促进不同的社会文化群体之间的交流,同时使他们成为一个更大的知识建构体系与话语相互包容的互动学习体系。事实上,随着最近学校艺术项目的式微,社区团体开始认识到艺术经验的重要性,它可以为其不同年龄阶段的成员都提供创造想象力的机会。所以在当地政府和基金会的支持下,针对青少年、老年人和特殊青少年的社区艺术项目正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扩大。


  


随着学校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室的形象也在不断变化。正如我们所看到的,移动设备、社交平台、数字材料等最近才用于输出个人创意的应用媒介,已经成为了世界各地的青少年在同一个艺术教室里交流的工具。艺术就是这样在几乎永无止境的迭代中进行、共享、重新组合和扩展着。数字化游戏可以让不同国家的人参与,同样的,不同国家的年轻人也可以参与其他学校和国家的艺术设计课程或讲座之中。直接的说,二十一世纪的年轻人正在从事着非常多的跨界活动!这种对于艺术教育社区的扩大和大量的新的学习机会,不仅改写了我们对于“教室”和“工作室”的想法,也挑战着教师的传统角色和他们的知识基础,让他们得以以新的形式加入到了STEAM课程学习之中。


由于科技正在改变长久以来人们对课程和学校环境的看法,它也改变了人们对于学校本身作为国家主要学习机构的观念。由于父母可以寻求在线提供的教育机会,所以在家教育孩子的比例在不断上升,他们可以从各种各样的来源中构建完整的产品菜单。而现在的青少年也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进行学习,包括各种场所、学校、社区学校、线上课程、本地图书馆和公园等。当然,所有的这些都对STEAM课程的扩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Q&A


提问者1:

尽管我的学科背景不是基础教育,但在听了您的研究后,我发现STEAM课程与基础教育紧密相连。事实上,中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各项课程均是由不同的学科教师来负责的,具有很强的学科本位特色,换句话说,课程是分裂的。所以我想问的是,如何将具有整合性质的STEAM课程实施于基础教育阶段的课堂之中。


Judith Burton:

正如我们一直都在寻找最优的教学方法而不是最简单的教学方法,这确实是个复杂的难题。不同的学科的专项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而STEAM课程也凸显出深厚且丰富的学科特质。当我将STEAM课程的理念引入具体学校时,我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不同学科的教师召集起来,倾听他们对各自学科的不同想法。举例来说,若要将STEAM引入一个六年级的课堂,就必须鼓励不同学科的任课教师站在各自的学科立场来交换想法和意见,我们会发现尽管这些教师所教授的科目可能是科学、语言或社会,但他们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是重合的。STEAM课程所做的就是紧抓这些重合的观点,通过建筑、绘画、雕刻等属于艺术范畴的介质来使学生同时学习多元化的学科知识。简而言之,STEAM课程的特质就是“跳出”学科来教授学科,着眼点在于不同学科的对话,通过设定主题、设计相应材料,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整合各个学科的知识并使之相互促进。不同于传统教学的单向性,这种“跳出”学科来教授学科的方法与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种灵活性,有益于学生同步地构建、理解和掌握多元化的学科知识。STEAM课程的实施过程十分艰难,因为它涉及到不同学科授课教师对教学效果的反思及教学理念的转换,比如说,很多教师都要求学生在上节课期间必须端坐于座椅之上并认真听讲,而在STEAM课堂中,他们所面对的是学生们分散地席地而坐并畅谈想法。若要使现任的学科教师接受并实行这一转换就必须使他们认识到整合多元知识的重要性。可以说,在进入到具体的课堂情景之前,STEAM课程需要大量且不易的前期准备,校长、教师、家长及学生的支持和参与皆必不可少。


  


提问者2:

Burton教授您好,我来自上海宋庆龄学校的五年级老师。我的问题是如何为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开展STEAM课程,因为不同年龄的孩子拥有不同的基础知识,他们都是基于已有的知识来形成想法进而实现创新。因而我很想了解美国针对低龄儿童的STEAM教育是如何开展的,例如针对一年级和四年级的学生,STEAM课程的设置是否有所异同?


Judith Burton:

事实上,不论是针对学前儿童、小学生亦或是中学生,实施STEAM教育的的重点均是在于完善的前期准备,即不同学科教师对STEAM教育理念的接纳以及他们之间的对话与合作。一方面,教师们应充分理解STEAM教育的内涵所在,即STEAM课程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这有益于学生开拓眼界,为他们的创新想法打下基础;另一方面,不同学科的任课教师需要加深相互理解,他们既要从自己的学科背景出发编排课程涉及的知识点,还要通过充分的同伴交流来拓展单一知识点的外延,实现学科的交融。以语言教学为例,在传统的英式学校中,语言教学的重点一直是口语,教师通常相信对于口语的反复操练有利于学生对于语言知识的掌握,但是语言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纸上练兵以及肢体互动等方法都适合于学生的能力并有利于他们对于语言知识的构建与掌握,STEAM教育所强调的正是这种教学的多元性。所以,无论是面向一年级、四年级又或是九年级的学生,实施STEAM课程的要点就在于打破学科边界、丰富教学方法,化限制为可选。


  


提问者3:

Burton教授你好,我的第一个问题是,我知道美国的艺术教育有着严格的国家标准,那么STEAM教育的实施是否也受到这一国家标准的制约?


Judith Burton:

如果我是当权者,我会立刻废除所谓的国家标准,当然这只是说笑。尽管美国教育的实施有着严格的制约,但还是呈现出一定的乱象,可见这一国家标准并没实质性地解决形形色色的教育问题,更重要的是,这一国家标准只涉及宏观结构,而甚少指涉知识的传递及意义的生成,我也希望中国不会重蹈美国的覆辙


提问者3:

我的第二个问题是,您的讲座中提到艺术教育兼具艺术性和功能性,是一种聚焦心灵思维的教育形式,而我作为一名博物馆的公教教师,我发现当代艺术很难与学龄前儿童的既有经验产生共鸣,也很与其他学科相融以形成跨界,所以我想知道当代艺术应通过怎样的方式发挥其对学龄前儿童的跨界教育功能。


Judith Burton:

我们通常认为艺术品的形状、色彩、材质是其艺术性的体现,但事实上,这些属性仅仅是创作时间、创作地点的附庸,与艺术性大相径庭。我认为艺术性内嵌于欣赏艺术品的过程之中,欣赏意味着作为观众的我们在回应作品所呈现的“意义”,无论我们的评价是好是坏,我们都收获了新的感官体验、深化了对于美的认识与判断。就你说的儿童教育问题而言也是如此,要发挥当代艺术的教育功能并不意味着将艺术品的作者信息和创作背景一股脑地强加于儿童,而是让他们去亲身感受,教育者所需做的就是提问,例如“你觉得这件作品怎么样?”、“这件作品让你想起了什么?”,届时你会发现,即使是面对着同一副画作、同一件作品,孩子们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经验给出几个、十几个、甚至几十个解读,在这个开放性的欣赏过程中,他们自然而然地建构起新的知识,而作为教育者的你也获得了新的教学体验,这正是所谓的教育的艺术性。


提问者4:

Burton教授你好,我曾是一名高中美术教师,现在则任职于一家美术馆,职业转换使我发现了学校艺术教育与美术馆公共教育之间的诸多矛盾。在中国,经典的艺术作品多收藏于历史博物馆,而现当代艺术品多陈列于美术馆,呈现出两种体系。在我所任职的美术馆,展品每一个月都会进行轮换,我们的公教课程也得随之调整,这使得课程设计和实施面临许多挑战,所以我想知道你对这一情况有什么建议?


Judith Burton:

美术馆馆长对公教课程的干预几乎是每一家实施公共教育的美术馆所面临的普遍问题,馆长经常会对课程内容提出要求,例如课程一定要介绍某一件具体展品、某一段具体历史、某一场具体事件,美术馆公共教育的课程内容需要与展品紧密联系,但其实施过程需要更具弹性和开放性。正如我之前所说的,艺术教育的艺术性和功能性扎根于儿童的亲身体验,与其在公教课程中将历史打包生硬地灌输给儿童,不如鼓励他们主动去解读艺术品,通过与艺术品的“对话”,他们自然会生成新的经验与知识,所以你不用为频繁更换的展品对公教课程的影响而烦恼。


提问者5:

我是一名科技教育的老师,我本科则是华师大的美术教育,所以我的工作就是把科技和艺术结合在一起。我们已经做了非常多的尝试,把云南的扎染、上海宝山的十字挑花、染布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整合在一起,做了一个STEAM课程的开发。我可以分享一些现有的作品,比如上海宝山一所高中的学生以扎染技术为基础结合光电知识设计并完成了一个屏风,那么我想问一下,美国有没有像这样引入地域文化的STEAM课程?


Judith Burton:

很抱歉,对于这个问题我能给出的答案十分有限。这个问题涉及到对STEAM的评估,现有的评估方式以定量为主,仅仅通过作业或考试来评估STEAM的效果,而不顾学生是否真正学习到了新知识或新技能、学生是否能够运用新知识或新技能来解决实际问题。事实上,学生们已经习惯了作业、问卷、考试等方式作为测评手段的学习模式,他们都能够很好地参与并应对,但是学生是否学会了学习仍然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所以我们亟须优化现有的评估模式,以更好地确认学生在课程中不仅生成了新的知识,还掌握了熟练使用这些知识的能力。


  


提问者6:

刚才教授讲到艺术是可变的,这让我想起了波德莱尔的一句话,他说“现代性是艺术的一半,充满了波动、短暂、易逝的可变,而艺术的另一半是永恒与不变”,我知道在艺术哲学被列在美国的课程标准中,那么我们该怎么使学生理解艺术的变与不变?


Judith Burton: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我们一直处于流变的历史之中,教授历史意味着我们要将已经发生的事件和正在发生的事件一一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导他们去挖掘古今事件之间的联系和演化。以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乔托为例,他的画作主题与同时代的其他艺术家大同小异,多源于宗教,但他的处理技巧则突出空间感,摆脱了中世纪美术的固有程式,可见,艺术和历史的变与不变是交融在一起的。


提问者7:

STEAM教育对学校和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不同学科的任课教师需要进行跨界,我想问美国STEAM课程背后的支撑是什么,或者说是由谁来开发STEAM课程?


Judith Burton:

美国课程TEAM课程并没有国家层面的标准和统一的指导手册,但是教育部会在官方网站上共享一定量的STEAM课程资源包和已有案例作为课程开发的参考,方便学校层面的教师结合自己的学科背景和校园特色来探索出新的STEAM课程内容。


录音整理及翻译:冯豪(统稿)、周格、陶阳、郭海骏、李悦、郝东辉、张峻源




  • 扫一扫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 扫一扫访问手机版网站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