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推介 | 教育论著选读:布迪厄与知识生产的黑箱

当前位置:首页  阅读空间  月度推介


布迪厄
图片

“在我的那些研究中,真正具有重要意义的也许并不是具体结果本身,而在于产生这些结果的过程。我们所说的‘理论’,是一些研究纲领。它所要求的不是‘理论性论战’,而是某种实践的应用……”


布迪厄,1992





图片

唐晓菁

任课教师简介


唐晓菁,社会学博士,毕业于巴黎高师-华东师范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高等研究院讲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性别、劳动、家庭与当代社会变迁;田野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的研究性教学法、家庭与教育、布迪厄与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前沿发展等等。近些年开设质性研究方法、教育社会学、教育论著选读、性别与社会、社会流动与分层、社会心理学等课程。


这门课是“教育文化与社会”专业开设的面向教育学各个方向研究生的专业选修课,目前安排在每学年的第一学期。课程带领学生集中阅读布迪厄的作品(包括《单身者舞会》、《实践感》、《继承人》、《再生产》、《区分》等)。课程一方面引领学生结合具体时代背景精读相关著作,理解布迪厄在研究问题、方法与方法论等方面的重要贡献;另一方面则引导学生洞察其研究实践的过程,理解其问题意识、特定概念或理论的生成。此外,课程也跟随布迪厄的相关作品追溯并简要讨论教育社会学若干重要议题的研究脉络与新近发展,如教育与社会流动、阶级/社会差异与教育文化、学校空间与班级文化、精英塑造等。



课程目标

一、培养学生批判性阅读能力(理论阅读与经验作品阅读的不同方式)。学生需要结合具体时代背景精读著作,理解作者所提出并讨论的学术问题、其基本视角、研究方法与发现、理论的论证过程与基本结论等。


二、了解布迪厄如何结合运用民族志研究、定量方法与理论分析等多重方法,以服务于对特定问题的研究;理解经验与理论之间的关系,以及历史社会学视角在其研究中的体现。


三、培养“社会学的眼光”:建构研究问题的方法、对理论的批判性思考与运用、以及对经验的敏感度、对先有观点(涂尔干)或常识性观念的质疑/决裂与分析等。



课程难点

布迪厄研究涉猎论题范围之广、其理论之艰深、其复杂句法和晦涩措辞的写作形式,均增加了阅读的难度。此外,可能还要加上“国际观念贸易自身形成的一些障碍”(布迪厄,2002),以及热拉尔·莫热(Gérard Mauger,2016)所特别提及的“批判社会学事业”对读者带来的认知挑战。


所有这些困难既增加了阅读与理解的难度,又构成了这门课程独特的挑战与乐趣所在。事实上,随着对布迪厄作品理解的深入,每克服一种困难,所收获的不止于社会学的具体知识,而是一系列认识移置(epistemic displacements)所带来的认识论与方法论收益。布迪厄不仅是一位著名的社会学家,也对教学法有其独特的看法。在他看来,最坏的阅读或者教学方式是说教;而好的方式则是如同“手艺人”那样,为学生打开“知识生产的黑箱”,培养一种社会科学研究的惯习。为此,这门课程与其说是为了学习布迪厄所生产的特定理论或概念,不如说是一次阅读的“邀请”。我与学生一同跟随布迪厄进入其知识生产的内部,与布迪厄一起展开认识论实验、一起观察与思考。



授课方式

课程从多个面向切入理解布迪厄本人,及其学术生产的过程与特点,即作为缜密的理论家、方法论的创新者、细致深入的田野研究者。同时,这几个面向的学术生产活动又是紧密交织的。我采取的授课方式包括:


一、通过学生陈述、教师讲解、师生共同研读与集体讨论等形式,加深对精读文本的理解;并将后者置于知识生产的语境中研读与思考。


二、借助影像资料(布迪厄的相关纪录片、演讲视频等)、布迪厄对自身学术经历的记录与分析等文本资料,呈现一个极具创造力的社会学家的多元面向:其科学生产激情的情感动力来源、在社会空间中的远距离行程与经历、日常工作状态与同事关系、在公共空间中的知识介入与影响力。


三、向学生推介国内外社会学经验研究的相关论文,通过文本的对比参照,打开社会学的想象力,研讨进一步运用布迪厄概念工具与方法论视角的可能性路径、方式与学术价值。


从帮助学生准确理解相关概念与理论的涵义这一相对初级的教学目标;再到理解在何种具体情境中,如何以及为何提出上述的概念与理论;进而讨论其方法论的价值与启示,方法论与田野研究实践之间的关联,以及如何将布迪厄的概念、理论与方法论在其他研究领域或社会语境之中运用;这一更具有方法论与知识生产意涵的过程性教学。


最后,课程向同学们提出“布迪厄的学术遗产”的研讨课题,师生共同讨论在当今的社会语境中,阅读布迪厄对中国社会学或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价值。


图片


学生课后感想

01

唐老师以其独特的提问方式和逻辑思维带领我们一起阅读了布迪厄的主要作品,从他的早期田野经验到问题实践、从核心概念到理论方法进行了系统的讲解。在我看来,本次课程最大的收获是把握了布迪厄的学术脉络以及不同著作之间的逻辑论证关系。无论对于初学者或是已经具备一定阅读基础的同学,要明白布迪厄在和谁对话、提出了哪些问题、以怎样的方式论证以及如何进行批判性阅读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唐老师在点评学生汇报的过程中衍生出一系列的研究问题,将布迪厄的理论与当前的重大教育议题进行辩证结合,既开阔了研究视野,也提升了学术审美。非常感谢唐老师的精彩讲授,课程结束后总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也期待可以拜读唐老师更多相关的最新研究。

——段俊吉

02

唐老师的教育论著选读课首先给我们介绍了理论阅读与经验阅读的不同方式,以期培养我们批判性阅读的能力。再带领我们集中阅读了布迪厄的经典作品,这一过程中,她还找了许多契合时代热点的文章,要我们结合时代背景进行补充性阅读,更好地理解作者所提出并探讨的学术问题。在上课过程中,她不断提醒我们重要的不是研究的具体结果,而是生产这个结果的过程。她的课堂时常能够激荡思想,开拓视野,在课上和同学们热烈、平等地讨论。她的课既让我们更走近了布迪厄,也更了解了我们自身的生活,我们所处的时代。

——林城岚

03

以旁听者的身份进入课程的我,最初的想法是有机会可以跟随老师,阅读教育社会学的经典书目。令我惊喜的是,唐老师的课程专注于阅读布迪厄的著作。书目中所涉及的相关概念、作者开展研究的基本视角以及观点的论证过程等等,老师都会建基于我们的阅读与思考,在课堂上进行点拨和指导。其中,唐老师的那句“‘场域’一词并不是每个地方都能用的”,让我印象深刻,更有一语点醒梦中人之意——学术需要严谨,概念不可泛化。感谢唐老师的用心付出,课上课下我都收获良多。

——黄旭韬



编辑 | 胡乐野


  • 扫一扫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 扫一扫访问手机版网站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