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张彦聪 出 版:教育学报 日 期:2015年第4期
祀孔与立学_宋濂_天子立学之法_与孔子圣师地位论争_张彦聪.pdf
文章摘要:
明洪武四年,宋濂因议论孔庙祀典而遭贬谪,他构想的“天子立学之法”也引发了一场孔子圣师地位论争。选择贝琼对宋濂的驳斥作为突破口,来揭示这场论争的真相:“天子立学之法”是身处“道统”与“治统”夹缝中的宋濂回应朱元璋兴学国策的“折衷之策”;由于“天子立学之法”动摇了在学校祭祀体制中确立孔子先圣地位的“贞观之制”,故而遭到贝琼的严词驳斥;“天子立学之法”与朱元璋推行以孔子为核心的一元化的学校祭祀体制的立场存在无法调和的矛盾,这从根本上导致宋濂的构想成为泡影。
周勇评论:
“祀孔”系中国教育史上著名的仪式文化现象,从它入手可以理出极为丰富的教育及文化政治演变史事。然而对于这一重要文化现象,学界并未予以足够重视,仅此一点便可显示文章的学术价值。至于文章涉及的另一大领域即明代教育,更是很长时间都未见到新作,文章从宋濂、朱元璋等围绕“祀孔”产生的争议入手考察明初教育体制重建历程,正可为深化明代教育研究提供一条“以小见大”的新路。文章强调,宋濂指出当时“祀孔”存在诸多不合古礼之处,是为了在“治统”即朱元璋皇权面前彰显儒家“道统”,但他终究敌不过皇权,其“构想”只能化为“泡影”。这一看法触及了儒士的体制悲剧,也为考察明初教育提供了一种分析框架。
作者是一位博士尚未毕业的青年学者,在当前讲求快速高产的学术“绩效考核”体系中还能静下心来,展开上述一番派不上什么用场的历史考察与思考,实属不易。只是年轻学子的不足之处也很明显,诸如功底不够,容易浅尝辄止或过于武断。即如认为,洪武四年宋濂因议论“祀孔”遭贬后,其教育“构想”便化为“泡影”,这一勾勒就会把史事简单化。事实上,朱元璋只是一时不高兴,没几个月便把宋濂召回了。此后多年,朱元璋的教育体制重建一直需要倚重宋濂。洪武九年,更是将宋濂升为与六部尚书同级(正三品)的翰林学士承旨,乃至“独宋濂一人侍朕左右”。直到洪武十三年,其孙卷入胡惟庸案,朱元璋方下令诛宋濂,从而为之后从方孝孺到海瑞等儒士文官及皇权之间近乎“死掐”的极端紧张,以致任何改革都做不成的政治格局种下了“前因”。总之,在行文之前,作者还需充分了解宋濂一生及明代政治,如此从“小”处入手,才可见到更多与史事相符的“大”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