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编剧们的“小叙事”》

当前位置:首页  阅读空间  月度推介

作者:陈林侠 出版: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日期:2015年第2期


_80后_编剧们的_小叙事_陈林侠.pdf


文章摘要:

       在上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一批具有文学、剧作专业背景或是典型科班培养下的编剧,如鲍晶晶、郭敬明等人,形成了当今所谓的“80后”编剧风格,他们提供了一种特殊的文学性经验:根据自身的成长经历、充分发挥有限的阅历,构造了一个带有自我时代体温的“小叙事”,其中的事件、情景、人物无不蕴含着“小”的意味,在与“大时代”的张力中营造了“举重若轻”的叙事效果。但当部分编剧在初期的成功后,却急于创作整体上的改头换面、偏离了自己擅长的叙事轨道,一味趋向市场话语的创作,丢失了本属于自我的原创内核,难以再次推出优秀的剧作。

周勇评论:

      教育学界近年来已开始研究“80后”一代的教育及文化生活,目前可见的实验作品是以上海一群“80后”独立音乐人作为研究对象(胡乐野《独立的声音——80后的教育生活与音乐想象》),从中可以看出,学校、家庭等正规教育机制对于这群“80后”音乐人具有强大的塑造作用,能使他们在学校、家庭中的言行举止高度服从传统或主流期望,但这似乎只是为了在学校、家庭中稳当地生存下去,而不会泯灭自己的与传统或主流相悖(乃至极其叛逆)的个性及存在姿态。在学校、家庭之外,他们通过组织独立音乐演出,将自己的个性及存在表达得淋漓尽致。就这样,自上中学以来,直到30岁以后陆续不得不接受上有老、下有小的平常人生,这群“80后”在多重力量的作用下,成为了在学校、家庭及在别处的音乐舞台之间穿梭的双重人。

     与上述研究相同,陈林侠的研究对象也是“80后”,一群在公共领域有名的“80后”编辑,郭敬明、鲍鲸鲸、辛夷坞等,他们创作了许多影响非常大的电影作品,如《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失恋33天》、《小时代》等,这些作品足以显示他们是有名的“80后”。不过,陈林侠感兴趣的不是他们的名气,而是他们的不凡叙事能力和出名后的文化表现。其不凡叙事能力表现为很善于发挥自己有限的成长体验与阅历,创作与此前几代人熟悉的“宏大叙事”截然不同但却很能让“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小白领”等无数“小人物”感动甚至为之疯狂的“小叙事”。至于他们尤其郭敬明出名后的表现,则被作者界定为“一味趋向市场话语的创作,丢失了本属于自我的原创内核,难以再次推出优秀的剧作。”对这群有名的“80后”编辑们,作者有些惋惜或恨铁不成钢:这可是“80后”代表啊,竟只是为了出名,然后到市场上追逐巨额资本。这种惋惜显然不能放大,包括被恶骂的《小时代》其实也不乏对新时期经济社会转型的观察与批判,因其揭示了“魔都”的奢华经济环境必然会将无数居于其中的年轻一代塑造成只知道、只喜欢那些“奢侈品”(只是其批判之余,也将“魔都”女生“妖魔化”了)。何况还有无数无名的“80后”,其中一定有许多值得作者敬佩、书写的思想与行动,能汇成推动教育、文化、经济等各项社会事业进步的“历史动力”,只是学界尚未去研究而已。


  • 扫一扫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 扫一扫访问手机版网站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