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瞿骏 出 版: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日 期:2014年第5期
入城又回乡_清末民初江南读书人社会流动的再考察_瞿骏.pdf
文章摘要:
清末民初江南读书人在城乡间的社会流动并不仅仅是一个从村镇到小城市再到大城市,甚至走出国门的过程。其还有一个读书人入城之后有意或无奈“回乡”的过程。他们回乡的动因一方面源自于在城市中社会向上流动不易,同时也来自于清末民初小城市和村镇为其开辟的社会流动的空间。以昆山一地为个案,以其1912—1925 年的学堂和教职员状况为考察中心,我们来讨论清末民初江南读书人城乡间社会流动中“回乡”的趋势及这种趋势对于中国现代历史的意义。
周勇评论:
作者瞿骏系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研究领域的青年学术才俊,在中西方学者数十年的努力耕耘下,其所在领域的学术积累可谓相当深厚,即使最前沿的进展比如引入“新文化史”视野,跳出思想文本,将思想置于其所生产、流通的日常社会空间,也已经有许多高手做过尝试,年轻人进入之后很难做出新的学术贡献,但瞿骏仍能找到突破与深化路径,并拿出了诸多广被认可的学术论文,证明后辈学人只要努力在本领域继往开来,便可发现前辈学者未曾注意或未及深入考察的史事。完成这一突破与深化,显然需要引入以往的近现代思想文化史研究不大采用的视角。瞿骏找到了一个常被撂在一边、但却有助于更深入地认识近现代思想文化复杂面相的视角,这一视角便是“教育”,而引入“教育”视角之后可能产生的学术突破也确实堪称显著。
以瞿骏最初从学堂学生入手重新认识“五四”思想文化变革为例(参见《“没有晚清,何来五四”之再思——以“转型时代”(1895—1925)学生生活史为例》),便成功证明“五四”思想文化变革及之后“政党”、“主义”兴起固然是由已知的那些巨大力量促成,但也不能忽视众多学堂学子因为没有体制出路、渴望重新洗牌而形成的激进求变行动。此次推荐的文章同样能证明,引入“教育”视角可以实现“从新的角度来探讨老的问题”。这篇文章的“教育”视角具体表现为将清末民初江苏昆山小学教师群体的城乡“社会流动”列为考察对象,至于其试图要重新认识的“老问题”则是清末以来地方知识精英的社会流动及其对乡村社会变迁的影响。对此“老问题”,学界已有研究认为清末以来地方知识精英离开乡村社会,导致地方上被“土豪劣绅”把持,中国社会因此急速恶化。通过考察昆山教师,作者发现情况并非如此简单,事实上众多无法在城市立足的知识精英还可以回到家乡,地方因此并非只是“土豪劣绅”的聚集地。此外,对于“革命”如何在地方兴起这一“老问题”,作者同样根据昆山情况做出了新分析。只可惜作者在更新、完善既有认识之余,并未深入揭示以小学教师为代表的返乡知识精英在昆山本地具体做了哪些进步事业。当然,其所做出的探讨已足以显示,引入“教育”尤其基层学校视角,能够突破、深化近现代思想文化变革研究。不仅如此,瞿骏的“教育研究”还能为前一篇推荐文章或分析当代学子在城市失败后能否返回家乡找到发展空间提供历史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