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历史视野,重塑社会学的想象力:中国近世变迁及经史研究的新传统》

当前位置:首页  阅读空间  月度推介

作 者:渠敬东 期刊:《社会》 日 期:2015年第1期


返回历史视野_重塑社会学的想象力_省略_ 中国近世变迁及经史研究的新传统_渠敬东.pdf


文章摘要:

        从康有为到王国维和陈寅恪,中国现代思想变局的两次浪潮,确立了经史研究的新传统。康有为对《春秋》三世说的重解,旨在通过现代变革重塑大同理想,通过确立新的宗教教化化育民情,从而实现从据乱世到升平世的过渡。王国维藉社会科学之综合演绎方法,以《殷周制度论》等著作“以史治经”,确立了周代立制之源及成王周公所以治天下之意,从制度、民情乃至思想精神入手,重塑中国文明之本源、制度精神之普世价值。陈寅恪所治“不古不今之学”,则从中古史出发,运用历史研究的“总汇贯通之法”,考证中古之思想和风俗流变,构建出一部胡汉杂糅、各教混融、民族迁徙与文化融合的历史场景。

周勇评论:

        1959年,为扫荡帕森斯“宏大理论”(Grand Theory,远离人类实际的社会生活)及诸多“抽象的实证主义”(Abstracted Empiricism,将复杂多变的社会事实“抽象”为简单静止的变量关系),米尔斯出版了一部专著《社会学想象力》(Sociological Imagination),试图将“社会学想象力”从“宏大理论”和“实证模型”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使之重新面对现实社会生活中令人气愤的种种“烦恼”与“痛苦”,然后从历史变迁(即社会结构与制度演变)入手探索原因与解决办法。该书一经推出,便让新一代人文社会学者从中看到了令人心动的理论新生路径,60年代的人文社会学研究也因此得以深入日益火热的现实生活与社会变革运动。然而新一代人文社会学者努力将众多现实烦恼提升为广为关注的“公共议题”之余,“社会学想象力”也变得越来越碎片化。与之相对应,从社会历史变迁的角度探寻社会变革希望这一最关键的“社会学想象力”也逐渐弱化乃至消失了。

         即以推崇“社会学想象力”的教育社会学领域为例,无论阿普尔、麦克拉伦等国外60年代成长起来的名家学者,还是国内近十年的后起之秀,都常常会忘掉更为卓越的“社会学想象力”乃是能从历史学的角度考察现实社会问题的结构性成因。何止教育社会学领域的“社会学想象力”出现了萎缩症状,如渠敬东教授这篇论文所示,当前整个社会学界的“社会学想象力”也很容易远离米尔斯最初强调的历史研究,以至日益“落入如此狭窄之境地”,且不自察,反以为是进步和创新。因为无法接受这一学术状况,渠敬东不得不思考如何“返回历史视野,重塑社会学的想象力”。更有意思的是,就“返回历史视野、重塑社会学想象力”而言,一般常会考虑马克思、韦伯等经典社会学家勾勒的历史视野,然而渠敬东所要返回的对象却是康有为、王国维、陈寅恪等本国的非社会学大师。这一跨界引员及其对于本土大师经史新学的解读或许会令史学界产生疑义,但细读其论述便会发现,如果能将王国维、陈寅恪等召回,仅仅这些前辈在苦难历史变局中忘我探索民族国家新生之路的学术精神,便足以令当前众多“狭窄”的“社会学想象力”汗颜;至于前辈大师为认识本国“近世变迁”潜入中西历史文化练成的学术功夫,同样是不该失去的“社会学想象力”。


  • 扫一扫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 扫一扫访问手机版网站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