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理论在中国教育研究中的运用探索》

当前位置:首页  阅读空间  月度推介

作者:陈向明  出版: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日期:2015年第2期


扎根理论在中国教育研究中的运用探索_陈向明.pdf


文章摘要:

      “扎根理论”自1967年被两位美国学者格拉斯和施特劳斯提出来之后,在社会科学研究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过去近半个世纪也经历了一些概念、技术乃至范式方面的变迁。然而这种研究路径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来的?具体如何操作? 能够为我国当前的教育研究提供什么洞见?在我国独特的学术环境中面临什么挑战,需要什么本土化调适?这正是本文意图探讨的问题。本文首先介绍扎根理论的定义、提出的背景以及基本操作步驟和方法;然后通过一个来自中国课堂的教学实例,管窺扎根理论研究的一种可能样态;最后结合一个教学案例,探讨扎根理论对于当前我国教育研究的意义、限庋以及本土化调适的可能性。


周勇评论:

      之所以推荐这篇文章,首先因为不久前曾被问及“扎根理论是什么”,其次因为这篇文章的作者系长期致力于推广、发展“质性研究”的陈向明教授,她的回答或可代表国内教育学界“扎根理论”研究的前沿进展。总的来说,文章回答了三大问题:1、什么是扎根理论,它为弥补传统“实证研究”的理论建构不足,发明了什么样的采样资料搜集及理论优化方法?2、怎样将“扎根理论”运用于中国教育研究实践?3、“扎根理论”对于研究中国教育究竟有何意义,如何克服其本土化运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水土不服”?
     由于缺乏成熟的本土实验研究积累,同时对于“扎根理论”本身的兴起历程及其学术与社会价值,作者也未做深入考察,所以文章主要是从理论上呈现“扎根理论”的操作流程与技术,不过这些理论阐述也能为反思教育学界近年来强势崛起的“实证研究”浪潮提供有益参照(因为“扎根理论”在技术上做完善正是为了改变“实证研究”时显简单的理论分析能力)。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国内经济学、管理学等领域兴起“扎根理论”要早一些,已有不少颇为成熟的本土实验研究,比如有学者曾运用“扎根理论”提炼蒙牛公司的“快速成长模式及其影响因素”,还有学者运用“扎根理论”研究“90后旅游者”旅游行为的“时空变化规律”,感兴趣的读者不妨搜读一番。


  • 扫一扫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 扫一扫访问手机版网站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