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推介|逆潮而行——读雷蒙·阿隆《历史讲演录》

当前位置:首页  阅读空间  月度推介

[法] 雷蒙·阿隆.历史讲演录[M], 张琳敏,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


“为什么法国人经常对欧洲漠不关心,或者还饱受她的创伤?因为欧洲实质上就是法国。”

——索莱尔斯1


评述雷蒙·阿隆(Raymond Aron)堪称艰难:这位并不为中国读者十分熟悉的思想巨匠有着“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Le Charme Discret de la Bourgeoisie)2。尽管当年他饱受批评,被冠以“资本家的乏走狗”等罪名,然时至今日,阿隆冷静而富有穿透力的思考灼灼生辉;随着风云变幻,阿隆的沉思也在纷繁的世界中愈发引人沉思。


雷蒙·阿隆(Raymond Aron)

萨特与雷蒙·阿隆

阿隆前半生是孤独的——当萨特(Jean-Paul Sartre)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L'Existentialisme est un Humanisme)激起青年学生追随,以索莱尔斯(Philippe Sollers)为代表的“太凯尔”(Tel Quel)学派3风头无两时,阿隆只能失语,而随着“宁跟萨特错,不与阿隆对”的口号响起,他不得不更加缄默;直至风潮退去,激情逐渐平息,阿隆的价值方才逐步浮现。


仅就学术而言,阿隆便不啻为大家:且观著作与讲授,其广博而深厚的学术功底便令人赞叹;同时言辞深入浅出,又易于为读者(听众)所理解;他将深度与通俗融为一体,使其文字可亲也更为可敬。这只需翻开《社会学主要思潮》(Les étapes de la pensée sociologique)便可了然于目:有一定人文学科的基础知识便不难阅读该书;然阿隆巧心独运,以六位社会学家为引,将社会学作为切入点探讨政治、哲学乃至思想流变,其厚重与深邃蕴藏在平实的文字中,犹如老酒一般劲在后头,而《历史讲演录》(Leçons l'histoire)也是如此。

《社会学主要思潮》中译本

《历史讲演录》(以下简称《讲演录》)是雷蒙·阿隆在法兰西学院所讲述的两门课的实录:分别为1972-1973年间的“从德国历史主义到分析的历史哲学”(第一部分)及1973-1974年间的“世界历史的建立”(第二部分),经阿隆本人亲自审定而成4;同时本书将吉福德讲座课程提纲与课程提要作为补充,便于读者对阿隆的思想有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5

历史讲演录》原版封面


在第一部分中,阿隆试图使学生明白历史主义与分析哲学的基本涵义与流变——这二者分别来自欧洲大陆与美国。简而言之,历史主义在波普尔(Karl Popper)那里是“历史是由人类所屈服的不可抗拒的力量所指挥、决定的”6,但同时也指“人是历史的主体与客体”7;而分析哲学则由维特根斯坦(Ludwig Josef Johann Wittgenstein)发扬光大,强调语言与逻辑分析;这二者构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对冲——历史究竟是一本只需临摹的既定之书还是在行动中不断展开的画卷?


这一问题需要回到西方世界对马克思主义的诠释(人与社会历史的关系)加以辨析:阿隆接着就马克思主义与元科学、存在主义化与客观化的马克思主义(即对马克思主义的三种诠释)做了辨析;这三种取向分别是科学化的(即类比自然科学的规律,强调演进)、经验化的(以萨特为代表,强调主体于社会的先在性,弱化了第一种取向的机械性)及结构化的(以阿尔都塞为代表,由基本概念推演整个资本主义,指出其永久的自我再生产性)的马克思主义;而这三种诠释则揭露了历史学的深层问题——即上文中提及的历史何为可能,究竟是上帝的描绘还是主体的创造?阿隆巧妙的将这二者融合在一起,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历史是我们一边活在其中,一边建构的东西。” 8这一论断虽经后续发展,但核心内涵并未有太大变化。


在第二部分,阿隆则对个体行动与历史演进展开了更进一步的诠释:他从经济学等其他学科入手,结合欧洲战争等历史事件探讨行动、实践与历史之间的关系;在运用多学科综合分析之后,阿隆最终切入到社会学,提出了三种社会的客观化模式——即语言与言语活动的对个体交往的编织、集体(也可理解为阶级)对个体的统辖以及组织(行动统一体)的“意向指挥”(即对个体意向行动的确立与控制),他认为这些模式存在于所有的社会与研究之中;阿隆就此区分了两种历史——“大人物的”(宏观的)与“小人物的”(微观的),而这两种历史则恰是两种不同视角的历史叙事;也因此,个体行动与历史演进不再是对抗的,二者分别是对历史不同维度的诠释;同时应当注意的是,“介入”这一法国知识分子倡导的态度被融于这门课程的课稿与讲授之中——尽管它被掩埋在看似无争的历史分析中。


即便《讲演录》力求语言与内容深入浅出,但这两门课程的难度是显然的:它们不是单纯的历史课程,(正如前文所言)而是以历史为切入点,运用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加以探讨,是指向历史本身的一场思索:笔者认为,阿隆探讨的核心,即是“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9——而这也恰是近代历史学的争论焦点之一。而更深一步地讲,阿隆实质上是在追问“何为人的历史”这一问题:行动的背后有个体,历史的背后存结构,窒息个体的结构与无视结构的个体都并非适合的答案。阿隆的思考在于,我们应当如何诠释行动中的历史并发现与坚守个体的价值?而这一价值便离不开个体自由。

雷蒙·阿隆(Raymond Aron)


米尔斯曾言“在我们的时代,成为议题的正是人的本质,以及我们怀有的对人之为人所具有的种种限制的可能的意象。” 10而阿隆何尝不是在为个体自由辩护呢?在特定年代中,当以萨特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狂热追逐彼岸时,阿隆意识到放弃独立的思考,激情冲昏的头脑,只能换来漫长的黑夜——这也是其《知识分子的鸦片》(L'Opium des intellectuels)一书的初衷。


需要明确的是,阿隆并非像曾被误解的那般为剥削者辩护,一味“鼓吹理性”而沦为“没有灵魂的专家与毫无心肝的纵欲之徒”11。恰恰相反,阿隆对于社会的体察及其介入的姿态,使其意识到了事实:当下自不是完美的,改变也当然是必要的,但过分执着于终极与彼岸只能带来无谓的消耗与悲剧;当狂热与朝圣战胜了理智,而思想又以新的神话面貌出现时,无视现实以“解放”“希望”为名义的献祭只能沦为人间惨剧。自然,他在当年成为法国乃至欧洲的反潮流者而备受冷落,但激情总会过去——如今看来,阿隆的政治现实观与对社会现状的敏锐体察可谓独到而富有创见,其良心也显得更为厚重。


需要承认的是,本书的阅读绝非一遍所能完成,雷蒙·阿隆思想的深邃及广博的知识都是笔者正在努力跟进的,本文也仅能对本书做一个粗浅的介绍与评述——要深入阅读阿隆的文本,必要的知识积累与学术阅读是不可欠缺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他对于事物的独立体察与深度思考以及“反潮流”的精神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做到这一点意味着研究者既需要有相应的智慧,更要有坚持的毅力与勇气,而这无疑是一场挑战。

托尼·朱特《责任的重负》中译本


  

托尼·朱特(Tony Judt)将20世纪三位法国知识分子列为法兰西精神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被遗弃的先知”莱昂·布鲁姆(André Léon Blum)、“不情愿的道德主义者”阿贝尔·加缪(Albert Camus)以及“当局的局外人”雷蒙·阿隆12。这三位学者在激情与无尽的论辩年代清醒地看到了其背后的虚无与隐患,面对争议与冷落中也未曾动摇,而时间证明了他们的远见。这也意味着不盲目追随潮流甚至逆潮而行,挖掘其背后的困境,同样是研究者努力的意义所在。



注释&参考文献




1、[法]菲利普·索莱尔斯. 十八世纪的自由[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71.

2、 该称谓引用自法国导演布努埃尔的同名电影。

3、“太凯尔”为音译,意译为“原样”;太凯尔学派将尼采的言论“按照世界本来的样子拥有它”作为其开篇宣言。

4、事实上,阿隆对于历史的分析并不限于此,但由于其个人身体原因不得不放弃后续计划。

5、由于这是课程外的补充材料,故不再单独论述。

6、[法]雷蒙·阿隆. 历史讲演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3.

7、事实上,这是历史主义的主流表述,其源于施莱尔马赫的解释学与存在主义哲学。

8、[法]雷蒙·阿隆. 历史意识的维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2.

9、这里引用了俄国学者普列汉诺夫的著作标题。

10、[美]赖特·米尔斯. 社会学的想象力[M].北京:三联新知书店.2016:182.

11、这里化用自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表述。

12、[英]托尼·朱特. 责任的重负:布鲁姆、加缪与阿隆的法国20世纪.上海:三辉图书,2014:3.


  • 扫一扫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 扫一扫访问手机版网站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