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喜旺∣日常生活的教育芬芳:西南联大的经验【教育文化研究论坛发言摘要之十一】

当前位置:首页  阅读空间  月度推介


日常生活的教育芬芳:西南联大的经验


王喜旺 河北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品味教育世界散发的醉人的芬芳,破解那醉人的芬芳得以化生之“道”,是每一位对教育事业充满热望的研究者共同的追求。令人遗憾的是,面对整全的教育世界,我们的研究者把目光投向的主要是正规的、制度化的教育目标设定、课程设置、课堂教学的展开、管理制度的建构、校园文化建设等面相。对于师生日常生活中所散发的教育品味、识读,关注度非常低。即使有少量关注师生日常生活的研究者,也往往是以一种单主体的思维方式在关注。如关注学生的衣食住行、读书、参与政治活动等日常生活,或者是关注教师的衣食住行、学术研究、参与政治活动等日常生活。这样的研究有两个弊病:其一,只是把教师和学生的日常生活作为教育实践发生的背景来描述与分析,没有充分揭示其教育意义。其二,在描述与分析教师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时,没有引入主体间性思维,使得教师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存在交集的部分没有进入探寻的视野。有鉴于此,我们非常有必要把我们研究的视线实现大幅度转移,转向这样一个更加充满生命的温情的教育世界:在课堂教学之外,学生自觉地追随教师,参与教师的日常生活实践的世界。在这样的日常生活世界,师生之间发生着自然而频繁的互动。这样的互动,使得教师对学生的教诲在悄然间发生着,学生的心智亦随之潜滋暗长。从这一意义上讲,师生共享的日常生活的教育芳香在自然而然地、源源不断地流溢而出。


当然,我们之所以要关注师生共享的日常生活的教育芬芳,并不仅仅因为它是既往研究的缺失,更为内在的根源是,师生共享的日常生活的教育芬芳与其它教育世界散发的教育芬芳相比,具有其不可替代性。在我们尚属粗浅的探索中,我们可以说,师生共享的日常生活在培育智性、涵养德性上,都具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从智性的培育上来说,师生共同参与学术讨论、推进研究工作,在潜移默化中,学生会把老师身上那些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智性品质化为自己头脑的一部分。对此,著名教育家伯顿•克拉克在引用若干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言论的基础上曾经这样申说:


综合起来,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认为,他们早先和一位师傅一起学习的主要好处是‘包括工作的标准和思想方式在内的一种比较广阔的方向’。……正是工作台关系的那种无法表达的非正式的品质使他们在年轻的科学家身上产生一个好的问题或关键的问题、一种搞科研或讲理论的风格、一种批判的态度和一种教他们的理智的成果的方法才是主要的。([美]伯顿•克拉克著,王承绪译:《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研与研究生教育》,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69页)


由此可见,伯顿•克拉克所说的正是,师生一起从事探究工作,教师会在悄然间把一些“无法表达”的产生问题的灵感、从事理论工作的风格、审慎地批判的态度等智性品质传递给学生,并使学生内化为自己智能的一部分。


从德性涵养上来说,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密切接触,教师身上的美好品行会以榜样示范的方式呈现给学生,由于师生关系的亲密与信任情感的存在,学生会不自觉地模仿教师的品行,从而使得教师的美好品行化为学生的美好品行。对于这一点,梅贻琦在《大学一解》中说得很好:


至意志与情绪二方面,既为寻常教学方法所不及顾,则其所恃者厥有二端:一为教师之树立楷模;二为学子之自谋修养。意志须锻炼,情绪须裁节。为教师者果能於二者均有相当之修养工夫,而於日常生活之中与以自然之流露,则从游之学子无形中有所取法;古人所谓“身教”,所谓“以善先人之教”,所指者大抵即为此两方面之品格教育,而与知识之传授不相干也。治学之精神与思想之方法,虽若完全属於理智一方面之心理生活,实则与意志之坚强与情绪之稳称有极密切之关系。治学贵谨严,思想忌偏蔽,要非持志坚定而用情有度之人不办。孟子有曰:“仁义礼智根於心,则其生於色也,睟然见於面,盎於背,施於四体,四体不言而喻。”曰“根於心”者,修养之实;曰“生於色”者,修养之效而自然之流露。设学子所从游者率为此类之教师,再假以时日,则濡染所及,观摩所得,亦正复有其不言而喻之功用。(梅贻琦:《大学一解》,《清华学报》第十三卷第一期,“清华三十周年纪念号”上册)


在这里,梅贻琦所说的有如下几层意思:第一,理性的认知需要以德性的修养为基础,故德性的陶冶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第二,对学生的德性陶冶是正规的、制度化的教育难以实现的,必须依靠师生共享日常生活的渠道来完成。第三,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进行德性陶冶的基本方式是,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将自己的“修养工夫”在学生面前“自然流露”出来,学生通过长时间的“濡染”与“观摩”,自然就可实现迁移与内化。这就把师生共享日常生活的无可替代性说得非常清楚了。


对于师生共享日常生活的教育芬芳的品味、破解,我们拟以西南联大为个案来进行。为什么要以西南联大为个案来进行呢?这缘于以下原因:


第一,西南联大师生共享的日常生活具有相当的典型性。西南联大师生共享的日常生活具有普遍性、高频率的特点。在西南联大教师的日常学术实践、政治活动、衣食住行、游玩等日常生活中,都有联大学生追随、参与的身影。就此而言,我们可以说,西南联大师生共享的日常生活几乎覆盖了他们日常生活的所有方面。另外,由于师生拥有共同的社会理想与人生热望,师生关系异常“亲密而纯洁”,师生共享日常生活不是一时的、偶发的,而是有着相当高的频率。这使得西南联大的师生共享的日常生活具有了真正的日常性、典型性。以这一具有日常性、典型性的个案为研究对象,我们有望自特殊个案观照一般的状况、机理,建构具有普适意义的理论。


  

 联大师生在政治的漩涡中把臂共行


第二,西南联大师生共享的日常生活在教育价值上是极其引人注目的。虽然西南联大不是一个无可挑剔的教育机构,但是,从其投入与产出的巨大反差,学生成才比例之高等标准来衡量,说它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神话”,不是溢美之辞。这样的“神话”的出现,固然有正规的学校教育的作用,但是,我们不可否认,课外的师生共享的日常生活教育作用的发挥,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虽然全面的研究尚未展开,但是,从笔者对联大师生日常生活中的“游谈”所发挥作用的研究,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师生共享的日常生活所发挥的巨大教育作用之冰山一角了。(参见王喜旺:《游谈中的智性引导》,载《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第138—144页)这意味着,西南联大师生共享的日常生活所流溢而出的教育芬芳是浓烈的、醉人的。这样的教育芬芳值得我们沉浸其中,细细地品味,破解其中的奥妙,从而为我们当代大学教育品质的提升提供宝贵的经验。


接下来需要说明的是,如何破解西南联大师生共享的日常生活中教育芬芳的奥秘呢?要破解西南联大师生共享的日常生活中教育芬芳的奥秘,我们拟沿着西南联大师生共享日常生活发生的基础、西南联大师生共享日常生活的外显形态、西南联大师生共享日常生活中教育作用发挥的内在机制、西南联大师生共享日常生活的教育功能的逻辑线索进行历史经验的“还原”。在此基础上,再展开历史经验的当代价值阐释。在历史经验的当代价值阐释中,我们首先要做的是从特殊的历史经验进行一般化的理论提升,建构师生共享日常生活的教育理论。其次,我们要做的是,结合中国当代的国情与大学学情分析,探讨在中国当代大学推行师生共享日常生活的条件、策略、路径,力图为中国当代大学推行师生共享日常生活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以西南联大为个案破解师生共享的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奥秘不是一个研究的孤点,而是具有丰富的可扩展性的研究节点。把它作为出发点,在纵向上,我们可以追本溯源,考察这一传统在悠久的中国教育历史上是如何生成、衍化的。这时候,孔子、孟子、朱熹、王阳明、颜元、王国维等教育家的有关思想与实践,都可以进入我们的视野。在横向上,与西南联大大致同期、师生共享的日常生活发育相当充分的复性书院、清华国学院、无锡国学专修馆等机构的相关实践,就可纳入我们的视线。如此在纵向与横向二维拓展而生成的学术空间,足够开阔而深邃,可供不少学人在其间纵横驰骋。


  • 扫一扫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 扫一扫访问手机版网站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