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洪昌∣学校分布与人类聚落的关系:空间的视角【教育文化研究论坛发言摘要之十】

当前位置:首页  阅读空间  月度推介


学校分布与人类聚落的关系:空间的视角


司洪昌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授


任何人类的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时空之内展开的,教育活动也不例外。但长期来看,教育研究活动之中将时间和空间都视作一种隐身的背景因素,并没有在研究之中给予足够的“显影”。本研究试图从空间地理的视角来审视中国城乡学校的分布,分析与研究它们与人类聚落之间呈现出的一种空间关系,从而探讨学校分布在地理空间上的特点。


学校分布与中国人口聚落的关系,研究者主要依据县域、乡镇、村落三种人类聚落的形态来进行分析,研究者认为在三种聚落形态之中,学校分布呈现三种关系模式:1、学校分布与县域地形、面积、县域轮廓和人口关系密切;2、学校分布与乡镇的人口关系密切;3、学校分布与村落的大小、宗族等关系密切。


因篇幅所限,本摘要仅就县域空间因素来简述其与学校分布的关系。


一、学校与县域地形、人口、面积、轮廓的关系


学校分布不同于超市、理发店、饭馆等,它们依据市场的原则自发产生,市场法则在调节着它们的分布。学校的分布显然不同,它同县域的地形、人口和面积等都具有关系。目前,县域之中的学校分布呈现如下特点:

  


首先,中东部人口大县而言(在平原地带,人口多则区域面积大,二者高度一致),其学校分布具有如下特点。

  


在中国中东部平原地带的县域,人口稠密,幅员相对广阔,学校的分布出现了集中的趋势,学校规模特别是中学持续增大,而乡村学校持续缩小和空心化。


对于中东部的人口大县而言,其区域面积一般也是较大,如果其人口在70-100万人左右,一般的区域面积在1000-2000平方公里,如果超过100万人口,一般的县域面积都在2000-3000平方公里。这样的一个县域,就会因县城距离周边乡村聚落过远,使得初中呈现一种多中心分布,小学更是如此。


小规模的学校,并不能一概而论是“小而美”的,现实的逻辑和理论的逻辑往往出现巨大的反差。合理的规模是学校活力的表现,也是质量的一种反映。只有保持一定数量规模的学校,学校才会生机勃勃,才会保持旺盛的人气。


其次,中东部平原地带人口小县域,其人口与面积的都相对较小,初中、高中会出现向县城集中的趋势。


这样的集中趋势在中学阶段具有一定的现实性,是一种现实存在的生源流失趋势、方向。


在中东部得平原地带,一个人口在30-40万人的普通县域,属于一般意义上的人口小县,面积大致在500-700平方公里左右。这样的一个小型的县域,初中生源和学校都会出现向县城集中的趋势,县城对初中生源和教师都会产生巨大的“虹吸效应”。


这样一个县域,理论上会形成一个研究者称之为“中国标准县”的理想型县域:面积在500平方公里,人口在30-50万人左右,县域处在一个相对均质的平原地带,县境之内也没有山脉阻隔,县城一般就会位于中心地带。这类似于德国地理学家沃尔特.克里斯塔勒提出的一种中心地理论,也近似于后来历史人类学者施坚雅仿此理论而提出的基层市场理论。从研究者个人角度而言,认为西方学者一般将中心地或基层市场地理空间想象为一种正六边形的轮廓结构,其人为设计的痕迹明显。


西方的地理学家的几何思维与现实之间会出现距离,研究者更倾向于认为,在具有悠久的历史的中国中东部的平原县域,其轮廓接近或类似于圆形或者椭圆形,而县城一般会位于理论上的圆心位置,这样县城距离周围的聚落是远近一致的,有利于交通的可达性和县域之内的行政治理。

  

在这样的一个中国标准县域,在如此的空间轮廓、人口和地形的格局之下,学校的分布就会呈现如下图所示的空间特点:

由于中学生年龄较长,可以脱离家庭的监护而寄宿在校,因此中学阶段就会出现生源向县城的大规模流动,形成了县城里学校布点大规模增加、学校大型化等一系列现象,高中基本集中在县城,初中也出现了向县城收缩与退却的趋势。这样的现实空间分布状态人为难以抵制。


但对于小学而言,则是另外一种空间分布。对于东中部平原地带的小县域,小学学校分布呈现出不同的趋势,主要肇因于小学生与父母的不宜隔离、不便寄宿等因素,形成了一种小学的多点分布,但也会向中心村庄、乡镇所在地集中的趋势。


最后,在一些西部人口稀疏的而面积巨大的县域,学校的地理空间分布呈现出另外一种不同的样态。


在西部非平原地带的县域,人口稀疏,面积巨大,交通不便。学校分布受制于人口、聚落与乡镇的分布,学校分布呈现一种特殊的样态。


一个县域教育生态依赖于一个地方的教育结构、自然环境、人口、文化与社会氛围等诸多因素。在教育生态之中,高中教育作为顶端和出口,具有稳定器的作用。


在西部人口稀疏的县域,面积广大,教育人口不足和教育资源有限,往往难于形成一种完整的基础教育生态体系,如新疆、西藏、内蒙等省域的许多县域,人口只有10万人以下,而县域面积巨大(县域一般超过3000平方公里,甚至达几万平方公里)。这样人口稀少而面积幅员辽阔的县域,县域就难以形成一个独立的教育生态系统,如高中生源不足,此外职教、中小学、幼儿园等合理的分布也会出现问题。甚至在一些县域,县域人口只有2-5万人的牧区地带,人口的稀少造成了很难独立支撑或举办一所县域高中。这样的独立的县域教育生态难以形成,高中向地市中心城区集中趋势明显,初中分布在县城,形成相对集中的寄宿制学校,小学主要借助教学点、复式教学等方式得以实现布点的广覆盖。


  • 扫一扫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 扫一扫访问手机版网站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