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livening the senses: engaging sight and sound to (re)consider the hidden narratives of academics in the histories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Catherine Manathunga, Mark Selkrig& Alison Baker (2018) Enlivening the senses: engaging sight and sound to (re)consider the hidden narratives of academics in the histories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History of Education, 47:2, 169-189.
文章摘要:本文探讨了视觉和声音装置的构建,将当代材料与学术作品的历史文物并置,为大学历史和当代大学的学术声音探索提供了一种中断的审美模式。借助现有的福柯历史(特别是谱系学),这个装置结合了文字,图像和声音,让观众感受到大学的情感旅程。随着历史研究越来越多地采取审美和感性转向,超越内容和背景,考虑其他形式的再现形式,本文借鉴了艺术功能和符号学的理论,当我们与艺术接触,探讨学术的情感维度工作。故事中的艺术和艺术方法论中的故事习惯于尝试以参与听觉和视觉的方式来了解时间和地点(重新)考虑学术界沉默的历史和当代叙事。
关键词:学术声音,福柯谱系学,装置,声音历史,大学历史,视觉方法论
会议总结认为,大量文献探讨的是文字和文本史料中的声音、听觉问题,史料中关于声音、味道、触摸等感觉的记忆将学者导向对文本模糊性和多重意义的深度解读。除此途径之外,过去的二十年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新材料、新方法、新视角的拓展。比如,电视剧和博物馆这样的非正式学习环境下,日常生活经验的教育潜力;视觉和声音装置对于再现大学历史,陌生化当下处境的作用;电视节目对历史的呈现和叙事;声音装置艺术如何重构人们关于过去教育生活的理解;建筑、教育和艺术的相互交织;政策文件和道德手册中的图像选择等。(参见:Jody Crutchley, Stephen G. Parker &Siân Roberts (2018). Sight, sound and text in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History of Education, 47:2, 143-147.)
为此,这一期《教育史(双月刊)》作为特刊,登载了此次会议上的一系列研究项目,其中就包括澳洲维多利亚大学一个教育和艺术跨学科研究小组,就历史和现实中维多利亚大学的学术发展处境所设计和展出的视觉、声音装置,进行理论化的努力。
作为一所具有百年校史的大学,该校从为工人阶级子弟开设的工科技术学院发展到今天的综合大学,如今也深受新自由主义思想的全面影响。特别是强化量化评价的管理模式下,使得模糊、耗时、重复性的、无形的学术研究和教学实践处于无从着手衡量的状态。为此,借助大学百年展的机会,几位学者希望通过他们的视觉和声音装置,再现维多利亚大学历史和当前的学术处境,从而激发人们对研究、教学、社区参与中的某些问题进行批判性评价,凭借艺术的情感感染力促使人们对抗惯习,共同想象更美好的未来。
学者们为他们的装置冠名为“学术明信片:昨天和今天”,分为视觉和听觉两个部分,整个装置以福柯“关于现在的历史”为设计思路,并非对历史和当前的现实主义展览,而是通过对过去和现在的并置,对学术环境提出一种批判性的、女性主义的评论。视觉单元部分,研究小组邀请教育学院22名学者挑选能够表现本校当前教学、学习、研究和社区参与生活的图像,每一个主题一幅,配以30字以内的文字说明。同时,研究人员从校史档案中挑选了相应主题的图像和文本,并特别关注女性学者的声音和形象。在此基础上,将历史和现实中相同主题的图文进行并置,以明信片的方式进行展览。就教学而言,图像和文本暗示着强势的教师模式演变为师生互惠互利的更为非正式的学习环境。大学研究则从一种对知识和技术充满信息的兴奋状态,转变为充满竞争、不可预测性的流动性的学术认同。而社区参与则从对高等教育的希望转变为脆弱、稀薄的社区参与氛围。图像和文本的反讽并置还表达了研究人员对女性学者缺乏晋升机会的批判。听觉单元部分,研究人员将其命名为“田野工作”,通过录音技术和质性、叙事的方法,捕捉了一位年轻女性学者讨论撕裂的文化认同以及如何将它们重新统合起来的声音素描,并通过参与者多层的说话声传达故事的复杂性。
文章很大一部分阐述了研究者运用若干艺术理论为这一装置提供方法上的依据和加以诠释。其一,艺术作为一种治疗工具,帮助人们探索和克服心理上的弱点和困境:记忆、希望、悲伤、自我平衡、自我理解、成长和欣赏。作者运用这一分类框架来解读观众对视觉装置的情感反应。其二,从符号学和后结构主义看来,艺术品与公众的互动使得强调艺术家的意图到关注读者基于自身生活和知识世界对作品的意义解读。比如,一位听众对声音装置的反应是注意到说话人的美国口音,从而引发关于澳洲学术身份的讨论。其三,“故事中的艺术,艺术中的故事”作为方法论,允许研究人员为女性和普通教职工赋声。
结论部分,文章概括了审美模式干预历史和现实在三个层面上的运作。第一,视觉、听觉以及文本材料的运用,打开了一种理解不同时空背景更为有力、富有情感的、更为内在的方式。第二,景观、声音和文本的并置和交织,能够对历史和当代问题起到陌生化的效果,从而引发一种批判性思考。第三,声音素描蕴含的情感意义,以及声音作为一种动词形式的艺术,是对新自由主义话语的扰乱,邀请听众重新恢复所珍视的事物。
作者:陶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