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谷川道雄.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M].马彪译.北京: 中华书局, 2002.
研究中国乡村社区发展,需以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整体背景为依托,在宏观理解社会结构的基础上对村庄治理的特征有所把握,方能更准确把握乡村生活的真实图景。吴毅教授长期扎根中国某村落撰写《小镇喧嚣:一个乡镇政治运作的演绎与阐释》一书,揭开了中国地方与国家的微妙关系,生动描绘出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村庄治理现状。当代中国国家权力下放至村庄造成了对原有乡村宗族社会的破坏,导致地方政府官员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难以推进,各级政府、村庄意见领袖(乡贤)、村民的关系依然无法完全通过法制解决日常问题。笔者在走访中国多个乡村,对复杂的村落社会关系有深刻体验,在试图寻找以“共同体理论”为研究视角的研究文献过程中,《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一书为笔者打开了全新的研究思路。
本书作者:谷川道雄
谷川道雄,日本京都学派第三代学者,深受京都东洋学派创始人内藤湖南影响,一生致力于建构“豪族共同体理论”,延续内藤湖南的文化史观研究思路,重视中国文化的作用。他认为:日本战后套用欧洲历史发展模式,将中国历史同样划分为奴隶制、农奴制和资本主义制度几个阶段的做法,对研究中国历史来说是无效的。如果欧洲社会的历史是以私有财产制为特征而展开的,那么,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则是以村落共同体的方式自然展开的。
1976年,日本国书刊行会出版了谷川道雄的《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2002年该书译成中文,集结12篇研究论文成册,该书继承了内藤湖南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阶段区分,即将中国历史分为三个阶段:上古(远古至东汉中期)、中世(五胡十六国至唐中期)、近世(宋至清代)三个时期,一方面反思中国史研究的理论问题,一方面以六朝具体历史为依据分析中国村落豪族共同体的存在,提出豪族共同体并非受制于皇权,该团体是一个具有高度自律性的文化阶级,存在于以家庭、宗族、乡党等多种方式形成的共同体中,以道德、精神等获得地方权威,以实现地方自治。这一局面同样延续了中国传统士大夫的精神,在皇权与庶民之间具有独立的精神,维系着“道统”,并对皇权加以某种程度的约束。
中国传统宗族体现:乔家大院
本书以大量历史文献为依据证明“豪族共同体理论”,不仅如此,笔者走访过程中也有大量事实证明当今中国依然受历史影响延续着以宗族、乡贤为尊的社会观点,例如,尽管很多自然村划归为统一的行政村,各自然村之间也依然存在以血亲为分界的某种无形的隔阂。谷川打破主流以皇权为中心探讨中国社会结构关系的常规,从社会底层村落格局的形成与治理建构共同体理论,强调中国文化的重要性,这不仅为历史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同时也给其他学科研究提供了不同的研究切入点。
尽管此书例证详实,但就共同体形成的根本原因并未有更深层次的诠释,到目前也尚无人挖掘到如此深度,因此学者门对本书的评价褒贬不一。依然推荐此书,有两点原因,其一是独特的视角可能对研究学者具有启发;其二是感叹作者的勇气与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并不知前路是否能走出光明,却在惴惴不安中踽踽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