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 刘云杉:自由的限度——再认识教育的正当性
    2016年4月26日下午2:30-4:30,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刘云杉教于师大理科大楼A204为教育学部师生带来题为《自由的限度:再认识教育的正当性》的前沿课题分享。沙龙由教育高等研究院副院长周勇教授主持,教育高等研究院院长丁钢教授、《探索与争鸣》编辑叶祝弟老师以及院内外三十余位师生聆听并参与分享讨论。刘教授近年来发现,中国的不同阶层对教育有自己的理想与观念,而任何的教育观念都好像被意识形态所左右,因此刘教授开始深入教育内部进行研究,探讨理念型的教育模式下教育的正当性。刘教师指出,教育改革三十年里,中国的教育变革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对峙,这一阶段出现了教育的培育功能与筛选功能的离奇分...
  • 5月20日讲座预告:教育与文化 ——曼布里诺头盔及其后
    近两年,由贺晓星教授穿针引线,南京几所高校试点了“自然手语进高校”活动:把聋人老师请进课堂,让学生们接触自然手语,来理解和感受自然手语的魅力。本次沙龙,贺教授根据课堂观察和多年来对聋人师生的研究,通过多种案例和访谈实录,探讨一种具有局部编码与视觉优先特征的手语文化,并实践性地思考如何提高聋人的社会地位。他提出让更多的“听人”学习手语,其意义超越了对“聋人”等弱势群体的关注关怀。而作为一种语言,手语本身有着自然内在的及社会赋予的两种魅力,人们通过学习能够接触到了另外一个文化世界的喜悦和感动。
  • 葛孝亿:田野中发现的历史
    4月28日下午,江西师范大学青年学者葛孝亿应教育高等研究院的邀请为师生们带来一场题为“田野中发现的历史:一个家族教育史研究的田野工作”的专题讲座。教育高等研究院丁钢院长主持了讲座,活动吸引了我校十多位硕博研究生的参与。通过呈现一张意蕴丰富的图片,葛孝亿博士强调了人类学将田野看作具有多重意义可能性的富矿,而一个好的田野工作着就需要能够挖掘“田野与文本中隐藏的景”。而在此之前,有必要对“何为田野”这一问题进行历史梳理。他将“田野观”的演变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人类学家无需进入田野的“文献/摇椅田野”、发现异域文明的“实地田野”和人类学家转换位置的“虚指的田野”。在第三阶段,田野作为一个隐喻,由一个特定的...
  • 4月26日讲座预告:自由的限度——再认识教育的正当性
    当下的基础教育出现了两种看似不同的理念型教育模式,它不仅意味着中国社会中上层与中下层在继承人的培养与精英的塑造策略上出现明显的分歧,也意味着在教育最核心的部分发生了断裂:即教书与育人的分裂,裸奔的知识教育或者左倾,知识的权威与教育的专制窒息了心灵的活力,是为“精约教育”;或者右倾,兴趣的易变与知识的碎片,以及平等的权利诱惑着欲望以及意志的肆意生长,是为“博放教育”。刘教授检讨了博放教育的制度逻辑:减负简单地将兴趣与努力对立,选课以差异性替代了共同性的培植,走班制提出集体之外成长;继而剖析博放教育背后的民情风尚:惟新是从切断了时间链条,平等否定了纵向的秩序,也否定教育的权威性。她批评自由不是囚徒...
  • 周勇: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及其教育意义
    2016年4月16日下午1:30,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高等研究院周勇教授在师大文史楼111室为学生们带了关于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及其教育意义的精彩报告。教育学部各专业六十余名硕士及博士研究生同学前来聆听了此次报告。该报告是周教授在过去三年中对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观察、思考及求证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项教育叙事研究。周教授认为,教育其实是中国古代绘画的优良传统与至高追求。基于这一理解,他将《清明上河图》看作张择端的一次画谏或教育实践。报告以《清明上河图》的发现为开端,进而引出张择端其人以及《清明上河图》的诞生。在肯定《清明上河图》杰出艺术价值的基础上,周教授提醒大家更值得关注的是画中内涵,尤其是张择端本人的教育旨趣。在...
  • 熊和平:校门口的秘密——基于微观人文生态的视角
    2016年3月25日下午,宁波大学教育学原理研究所熊和平教授应邀来到教育高等研究院,以“校门口的秘密”为题为师生们带来一场妙趣横生的研究沙龙。沙龙由教育高等研究院副院长周勇教授主持,教育高等研究院院长丁钢教授,以及院内外二十多位师生聆听并参与了讨论。正如周勇教授在欢迎辞中所言,熊和平教授一直致力于当代教育微观研究这一叫好不叫座的领域,他与他的学生一起为教育学术界贡献了许多关于微观教育现象深度诠释的佳作。本次沙龙即是熊教授最近关于校门口作为教育发生现场之复杂公共空间的理论思考。以其本人五年来在校门口的参与性观察资料为基础,熊教授首先呈现了中小学校门口的立体人文生态。作为学校和交通部门联合治理的地界,校...
  • 3月25日讲座预告:校门口的秘密
    校门口是一个复杂的公共空间,其中有学生、家长、小贩、过客等“无名者”,“现象”由此每天都在发生,但却很少被研究。主讲将以其多年观察及“现象学”分析工具,揭开校门口的诸多“秘密”。时间:2016年3月25日下午2:30分地点:华东师范大学理科大楼A204室
  • “经典动画片与民族文化创意课程”志愿者招募通知
    “经典动画片与民族文化创意课程”是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高等研究院与黄浦区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合作的课题项目。课程面向黄浦区中小学生,作为免费向学生开放的公益项目,不收取学生费用。所有课程均由志愿者团队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教授和总结。本次志愿者招募旨在组成教学设计与实施团队,为本校学生提供教育实践的机会。一、项目介绍众多经典动画片是一种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经典动画片曾给几代学生留下美好的童年记忆与教育熏陶,其所蕴含的丰富、生动的传统文化依然可以在当代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宝贵的教育作用。本课程旨在挖掘、利用经典动画片中丰富的传统文化,结合民间工艺,为当代学生提供与一般做法不一样的传统文化学习体验。课程开...
  • 大学精神的探索——“一流大学的肖像:教育影像展”开幕
    2015年12月4日到12月5日,由华东师范大学博物馆筹建办和教育高等研究院主办的“一流大学肖像:教育影像展”在国际汉语教师研修基地一楼的中华文化实验区开展。此次影像展为期两天,分别在两个展厅和一个演播报告厅呈现海报、宣传片、纪录片、书法作品、手工艺术等多种不同形式的影像资料,以展现一流大学的形象。此次影像展还举行了两次学术沙龙,邀请学者对大学形象片及人才培养进行主题讨论。12月4日上午9点,开幕式在演播报告厅举行。副校长汪荣明出席并致辞,校长助理、博物馆筹建办主任程静主持。活动特邀北京大学原副校长张国有教授、教育学院院长陈洪捷教授以及牛耕耘教授展示“宣纸上的北大精神”,并举办“手工上的师大魂”瓷刻、刻纸等...
  • 12月9日讲座预告:多重记忆——美国课程史研究图景
    多重记忆:美国课程史研究图景课程史研究在美国成为独立的研究领域后,不断从史学和课程理论中汲取养分,发展为一种独特的课程探究方式,并实现了“从宏观到微观、从还原到解构、从中心到边缘”的研究重心转移。结合课程理论和史学研究的整体学术境脉,可从三个维度考察美国课程史研究的演变趋势:从思想史转向社会史再转向新文化史;从重构史学到建构史学再到解构史学;关注的“主体”从单一转向多元,再转而对作为历史的建构物的“主体”本身进行反思。王文智,辽宁大连人,教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高等研究院博士后研究人员。主要从事课程史、课程基本理论和教学设计研究。毕业于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访问学者,...
    • 扫一扫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 扫一扫访问手机版网站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