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6日下午2:30-4:30,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刘云杉教于师大理科大楼A204为教育学部师生带来题为《自由的限度:再认识教育的正当性》的前沿课题分享。沙龙由教育高等研究院副院长周勇教授主持,教育高等研究院院长丁钢教授、《探索与争鸣》编辑叶祝弟老师以及院内外三十余位师生聆听并参与分享讨论。
刘教授近年来发现,中国的不同阶层对教育有自己的理想与观念,而任何的教育观念都好像被意识形态所左右,因此刘教授开始深入教育内部进行研究,探讨理念型的教育模式下教育的正当性。
刘教师指出,教育改革三十年里,中国的教育变革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对峙,这一阶段出现了教育的培育功能与筛选功能的离奇分裂;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素质教育“概念模糊的情况下生长出具体的”博放教育“实践,而这一阶段又出现了以严格的选择与训练为主”精约教育“与以将约束降到最低,解放学生天性,在集体之外成长的”博放教育“的对峙,刘教授认为博放教育的出现意味着在教育最核心的部分发生了断裂,即教书与育人的断裂。
“博放教育”来源于白壁德对人文主义的一对描述概念,博放时期(era of expansion)与精约时期(era of concentration)。在当下的中国,这对“理念型”教育模式,看似不同的形式之下又有内在的合谋:精约教育深植于中国社会的政治与经济结构中,博放教育则嵌入于中国社会的观念与民情结构中,在具体的办学实践中两者既离奇又自然地融为一体:严苛的精约制度躯体里跳动着博放的心灵,而绚丽的博放教育实验又高度依赖于校外教育培训机构中的“精约教育”,体制内的愉快教育与体制外的补习教育离奇地组合在一起。
讨论中,刘教授与大家分享了长期观察研究下,对兴趣与努力、基础教育培养的是共性还是差异性、个体与群体、博与专的教育价值等多维度的思考,并与大家探讨创新的意义以及“理念型”教育背后的民主性可能带来的“民主的僭越”,从而反思教育中自由的限度。
分享结束后,刘教授与在场师生进行精彩互动,精彩的思想盛宴在掌声中落下帷幕。
作者:张传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