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精神的探索——“一流大学的肖像:教育影像展”开幕

2015年12月4日到12月5日,由华东师范大学博物馆筹建办和教育高等研究院主办的“一流大学肖像:教育影像展”在国际汉语教师研修基地一楼的中华文化实验区开展。此次影像展为期两天,分别在两个展厅和一个演播报告厅呈现海报、宣传片、纪录片、书法作品、手工艺术等多种不同形式的影像资料,以展现一流大学的形象。此次影像展还举行了两次学术沙龙,邀请学者对大学形象片及人才培养进行主题讨论。

12月4日上午9点,开幕式在演播报告厅举行。副校长汪荣明出席并致辞,校长助理、博物馆筹建办主任程静主持。活动特邀北京大学原副校长张国有教授、教育学院院长陈洪捷教授以及牛耕耘教授展示“宣纸上的北大精神”,并举办“手工上的师大魂”瓷刻、刻纸等活动。同时,影像展还组织了学术论坛以探讨大学精神。展览由上海市教委资助,博物馆筹建办与高等教育研究院共同主办。

丁钢教授代表活动承办方发言,他说以往的展览多是以静态的文字方式呈现,而信息化时代人们的观感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现在是“图像的时代”,展览方式也可以实现多样化,这次的影像展就包括宣传片、书法作品,还有动手的环节,让大家感受一种全新的展览方式。这些方式的背后是一种认真把事情做好的“匠人”精神,也内涵着大学所要追求精益求精的学术精神。
随后,作为本次影像展的参展方,“北大三人行”的陈洪捷和张国有教授也进行了发言。陈洪捷教授说,他和张国有,牛耕耘教授组成的“三人行”在北大举行了两次“宣纸上的北大精神”的书法展,以书写北大名师格言的方式让大家感受北大精神。虽然三人都是业余书法爱好者,但影响很好,很受北大师生欢迎。张国有教授谈起自己以前编写过大学章程,思考过大学理念和大学宣传片的问题,来到华东师大,他看到华师大的校道两旁都有师大教授所思所想的一些格言,校园大楼也设计得很有品味,校园里还有一条拥有浪漫故事的丽娃河,这些都让他感受到学校的理念,和历史积淀。同时他觉得“宣纸上的北大精神”,还会发展下去,除了书法还应该有画、印等其他的形式,由此他觉得丁钢教授设计此次影像展的想法非常好。最后,汪荣明校长代表主办方进行发言,他说到今年国务院下发关于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要求思考什么是一流大学,什么是一流大学的精神气质,深刻认识一流大学内涵。而当华师大人铭记校史,回顾过去,依然会想起孟宪承老校长曾经将大学的使命概括为“智慧的创获,品性的陶熔,民族和社会的发展”。这次的教育影像展将用书法、宣传片、手工制作等方式呈现一流大学的精神气质。他再次感谢丁钢院长创造这样一个机会。

简短的开幕式结束后,影像展的进入正题。大家首先来到了第一展厅,这里循环展播的是北京大学的宣传片,尤其是北京大学拍摄的如“星空日记”等微电影系列,从多元叙事的视角来反映北大所提倡和追求的精神风貌,引起了观影者的关注兴趣。

在该展厅四周展列的是“宣纸上的北大精神”,是“北大三人行”——张国有,陈洪捷,牛耕耘三位北大教授的书法作品展。作品书写的是北大创校以来的校长、知名教授做人为学所发的感言,这些看似平常的话语的当中蕴藏着历史上的北大人的精神气质,透过今天北大人的书写,更显出一种薪火相传的历史感和使命感。除了书法作品展览,教授们还现场挥毫,留字纪念。

第二展厅主要展播华东师范大学的宣传片,其中包括华东师范大学60周年校庆的影片,以及最新拍摄的“爱在师大”宣传片。展厅四周展陈包括北大、清华、复旦、交大、华东十大等国内一流大学,以及剑桥、牛津、哈佛、洪堡、巴黎高师和东京大学等国际一流大学的宣传海报,简介这些大学的教育理念、特点及其精神校训等。

对应“宣纸上的北大精神”,上午10点左右,第二展厅“手工上的师大魂”开始,来自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艺术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堂剪纸手艺课,现场教大家进行纸刻。细小的尖刀可以在纸样上刻出各种形状,同学们可以将华师大的一草一木刻写在纸上,用手工艺术体现“爱在华师大”。同学们参与兴致很高,“北大三人行”的教授们也投入其中。现场制作的纸刻作品还可以进行装裱,加盖“教育影像展”的图章,就成了独特的活动纪念品。

同时,在茶室进行了拓印藏书票活动。藏书票的图样由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老师设计并在木板上进行平面雕刻。四枚藏书票图样的所雕刻都是“师大印象”图案,分别为丽娃河畔、师大校训、群贤楼、鲁迅头像。参与者可以自己亲自动手将这些图案拓印在宣纸上,感受师大的人文精神气质。拓印的藏书票,加盖上“教育影像展”的图章,堪为一枚值得珍藏的纪念品。

整个上午,在演播报告厅主要循环展播了如哈佛大学、等一流大学的宣传片,让参与者在观影期间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大学的精神体现。

下午2点,在演播报告厅举行了第一场学术论坛,主题为“我们如何传递大学精神?以大学宣传片为例”。论坛由教育高等研究院院长丁钢教授主持,北京大学副校长张国有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严三九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闫光才教授应邀参与讨论。论坛首先播放了清华大学和耶鲁大学的宣传片,随后进入主题讨论。

张国有教授首先讨论大学精神,回顾当年编写大学章程的时候,他感慨牛津、剑桥这样的一流名校的大学章程竟然长达一卷和三卷,而中国大学的章程最多却只有几千字,大学精神是历史积淀下来的,是一种习惯的累积,能够发生隔代作用因此而成为传统。

严三九教授则就宣传片谈了几点看法。宣传片分为介绍类和形象类,前者是全面介绍,后者想象层面更多。清华大学宣传片是介绍型的,对大学的五个方面都进行了介绍。而耶鲁宣传片是个招生宣传,遵从为学生服务的大学精神,强调育人。好的宣传片要有好的创意,独特的气质,注意讲故事的方式,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例如耶鲁大学运用歌舞的形式来表达,最后,要弄清楚宣传片的观看群体,要深入人心。

阎光才教授认为宣传片没有优劣之分,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独特的精神气质,宣传片要考虑如何打动人的问题。清华大学的宣传片主要是在事实层面描述,给出一些数据,历史中的大事,片子在介绍,受众很少参与其中,没有调动受众的情感。耶鲁大学则是另外一种,采用小叙事的方式,关注生活的微小环节和情感反映。耶鲁大学的宣传片始终围绕学生,片子当中的住宿学院和学生社团是他们的历史传统,但是它不明说,虽然没有明说历史,但处处体现着历史感,它撩拨起一种情感。

丁钢教授说清华大学宣传片想要突出国际性,耶鲁大学宣传片却不动声色,它以学生为中心,实际上大学的根本在学生。清华大学依照国内宣传片的传统,更多的体现的是社会性评价,而耶鲁宣传片在片子当中就蕴含着国际化,带一种“我就是世界”的感觉。中国大学还是没有这样的自信。阎光才补充道,它展现的是耶鲁在做什么,全球气候、非洲志愿者等等都是面向整个人类的福祉,这根本不是刻意的,是自然而然一种(国际化)展现。最后教授们回到大学精神的主题上来,大家一致同意大学的目标是培养人才,大学精神首在育人。

12月5日,教育影像展进入第二天。在演播报告厅集中展播了由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拍摄的《大师》系列,参与者从《蔡元培》、《陈寅恪》、《陈望道》、《叶企孙》、《冯契》等影片的观看中,体悟梅贻琦所谓大学在于大师的真正含义。

上午10点,在演播报告厅进行了本次影像展的第二场论坛,主题为“大学需要怎样的杰出人才?以《大师》为例”。论坛由教育高等研究院院长丁钢教授主持,并邀请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陈洪捷教授、教育高等研究院副院长周勇教授,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大师》栏目主编徐冠群先生参与讨论。论坛首先播放《大师》系列纪录片的《马相伯》,随后进入主题讨论。


徐冠群先生谈了一些关于制作《马相伯》背后的一些思想和功课。《大师》栏目的理念是要寻找质感的,温暖的历史,“大师”是国之师,民族之师。马相伯生于1840年,正值鸦片战争爆发,逝于1939年,正是抗日战争时期,近代历史浓缩在他百年的人生当中,所以选择他作为《大师》系列的第一篇,来引领大师系列。但要在27分钟内讲解马相伯的百年跌宕起伏的人生实在不易,实际上制作的过程中进行了一些剪裁。马相伯的有些传奇经历被省略了,例如辛亥革命中攻陷南京市他是领头人,纪录片最后把他定位为“教育家”。徐先生还分享了他们在纪录片制作过程中,从学术顾问朱维铮教授那里感受到的一种端正认真的做事态度。他反复提到朱维铮先生的一句话“对于常识性的东西,我从来都不相信自己的记忆”,这种绝不妄言,查有实据的治学精神让他印象深刻。

陈洪捷教授谈到马相伯建立科学院的设想和他提出“学术独立,思想自由”“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精神,而作为北大精神之父的蔡元培先生,彼时正求教于马相伯,正是从他那里继承过来这一精神传统,日后在北大发扬光大而开出“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风气。实际上,高等教育就是一代人培养一代人,譬如诺贝尔获奖者,其师承关系非常清楚。

周勇教授则首先谈到了《大师》给他带来的深切感受。既而回到杰出人才培养的问题,钱学森之问,他认为《大师》中就有答案。我们往回看的时候,看到过去的老师是怀抱一种使命感,在艰苦的条件下实现教育救国的信念。那个时代有那样一批人在努力办教育,譬如清华物理系的创办人叶企孙先生,将其一生奉献给中国科学人才的教育事业上。正是有这样的老师,才有了后来中国的科学发展,才有了原子弹氢弹工程等等瞩目的成就。

丁钢教授回顾了自己求学过程中遇到的“大师”。当年丁钢教授进入古籍所,跟随周子美、孟宪承、程俊英等老前辈学习。这些老先生博闻强记,气韵典雅,他们为人为学的精神风骨给丁钢教授留下深刻印象,时隔多年回忆起来,言谈之间油然感念。实际上,“大师”既是崇高的,又是平实的,我们在自己的求学历程中也曾经相遇过。回顾“大师”其实也是在重温一种教育精神。11点左右,论坛讨论结束。

下午2点,第二展厅“手工上的师大魂”进行了一堂瓷刻的手艺课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瓷刻海派传人程老师从这门艺术的历史、技法、门派多个角度向大家介绍了这门看似陌生实际又就在身边的手艺。带好护目镜,一手握住尖锥,一手敲打小锤,参与的师生们各自创作着属于自己的第一个瓷盘,叮叮咚咚此起彼伏,大家聚精会神,不亦乐乎。北京大学的张国有教授与牛耕耘教授也兴致盎然地享受其中,当他们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坦言体会到了几分成为“匠人”的喜悦。


下午4点左右,为时短短两天的一场集影像展播、文化沙龙、书法展陈和工艺体验的“一流大学的肖像:教育影像展”圆满结束。

2015年年终的这场展览,也是教育影像展的第一次。随着我校中国教育影像博物馆建设的推进,未来将有更多的教育主体影像展的呈现,也会得到更多的大学和研究机构的鼎力支持和参与互动,从而建成国内独具特色和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教育影像博物馆。

作者:王独慎


  • 扫一扫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 扫一扫访问手机版网站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