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勇: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及其教育意义

       2016年4月16日下午1:30,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高等研究院周勇教授在师大文史楼111室为学生们带了关于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及其教育意义的精彩报告。 教育学部各专业六十余名硕士及博士研究生同学前来聆听了此次报告。该报告是周教授在过去三年中对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观察、思考及求证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项教育叙事研究。周教授认为,教育其实是中国古代绘画的优良传统与至高追求。基于这一理解,他将《清明上河图》看作张择端的一次画谏或教育实践。

       报告以《清明上河图》的发现为开端,进而引出张择端其人以及《清明上河图》的诞生。在肯定《清明上河图》杰出艺术价值的基础上,周教授提醒大家更值得关注的是画中内涵,尤其是张择端本人的教育旨趣。在他看来,当代对《清明上河图》的常见认识:“太平盛世”、“清明政治”等,并未深入研究张择端的本意,也没多大好的教育意义。实际上,《清明上河图》更是一幅“盛世危机图”。从教育的视角看,我们不妨将其视为一次画谏或教育实践,目的是为教育徽宗及其他可能的教育对象,一定要知晓民生疾苦,居安思危。周教授按照从远郊到城内的空间顺序,并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对图中的人物、动物、故事及场景等进行了细致且别出心裁的解读。接着分析了张择端这一教育实践的形成机制。最后,周教授指出,从反映民生疾苦这一方面来讲,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看上去就是在模仿、再造孔子的《诗经》。从这个角度看,周教授建议可以且应该让学生学习《清明上河图》和《诗经》,从小养成社会同情心和责任心。下午3:40,报告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作者:IASE

  • 扫一扫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 扫一扫访问手机版网站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