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和平:校门口的秘密——基于微观人文生态的视角

       2016年3月25日下午,宁波大学教育学原理研究所熊和平教授应邀来到教育高等研究院,以“校门口的秘密”为题为师生们带来一场妙趣横生的研究沙龙。沙龙由教育高等研究院副院长周勇教授主持,教育高等研究院院长丁钢教授,以及院内外二十多位师生聆听并参与了讨论。

       正如周勇教授在欢迎辞中所言,熊和平教授一直致力于当代教育微观研究这一叫好不叫座的领域,他与他的学生一起为教育学术界贡献了许多关于微观教育现象深度诠释的佳作。本次沙龙即是熊教授最近关于校门口作为教育发生现场之复杂公共空间的理论思考。


       以其本人五年来在校门口的参与性观察资料为基础,熊教授首先呈现了中小学校门口的立体人文生态。作为学校和交通部门联合治理的地界,校门口的地况是多种力量交汇的场域。在这一空间,保安、家长、学生、教师、义工、商摊店主、托管人员、教育产品推销员等各路人马均通过话语、行为体现一定的身份,发挥某种功能,表达利益诉求,而其背后则有人大、地方教研、高校学界、学校、社会等多种教育力量的合流或是博弈。除了行动主体,荣誉墙、喜报、学校教育口号等文化现象则构成了校门口复杂教育人文生态中的符号元素。如果说熊教授对中小学校门的观察渗透着一位家长和教育学者的教育关切,那么他对大学后门的精神分析则蕴含着更多关于青春岁月的美好回忆和悼念。他运用大量图片将大家带到大学后门这一充满生活气息和趣味的空间,并以“蚁族”为例解释大学后门如何为不同的群体提供精神安顿的场所。而这样的空间正在“规范化”“有序化”“大学城”等管理主义的政治经济浪潮下面临解体和重组,视觉透视取代了委婉曲折,消费主义取代了文化介入,大学后门的消逝是否意味着大学人文精神的褪色,这是熊教授留给大家的文化忧虑和思考。

       熊教授的发言幽默生动,引发了在场师生热烈的讨论。比如有学生提到大学后门的消逝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网络虚拟空间与实体空间关系的重构,新一代大学生利用网络拓展生活空间从而减少了对实体活动空间的依赖。熊教授则认为这种生活秩序的重构更多地来自经济力量的裹挟,而非文化的自然演变。周勇教授则提出,对后门文化形成历史的追溯也是一个有趣的研究议题,为此,丁钢教授以追忆大学时代的方式梳理了大学后门从菜地到摊贩,再到现代市场的过程。另有学生提出了关于大学生活城、田野研究方法的问题,熊教授一一作出精彩解答。讨论尾声,丁钢教授进行了评论和总结,他首先感谢熊教授为师生们示范了如何从事都市人类学,并且提醒大家向熊教授学习如何将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和深厚的学术素养结合起来。本次沙龙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作者:陶阳

  • 扫一扫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 扫一扫访问手机版网站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