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创办20周年

集刊简介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高等研究院主办、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该刊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高等研究院院长丁钢教授担任主编,由知名专家组成编辑委员会,并由国内外16位知名学者组成国际学术编审委员会。


本刊2001年创刊以来,始终秉持提升中国教育与全球教育发展之间的必要张力,拓展中国教育在全球教育发展中的空间和作用的办刊理念,加强和拓展国内外学者在中国教育发展及其国际关系、中国教育理论与实践多方面领域的研究交流与对话,为从不同的角度和多元的话语方式来观察中国教育,提供一个对话的中介和共享的学术平台,致力于中国教育的学术研究事业。


集刊常设栏目包括:“学术研究与交流”、“研究报告与评论”、“专题研究与讨论”。主要发表以中国教育变革实践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术力作,大中型教育调研研究报告及其评论,中国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专题研究和综合评论,加之在教育叙事研究方面起到的先导和推动作用,使本刊在国内外教育研究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


第一辑编者之语

图片


加强和拓展国内外学者在中国教育发展及其国际关系、中国教育理论与实践多方面领域的研究交流与对话,需要提供一个对话的中介和共享的学术平台,从不同的角度和多元的话语方式来观察中国教育。


这种交流和对话的迫切需要,不仅仅说明中国今天发生的许多教育的进展甚至问题,都已与全球社会在教育上所发生的变化有着无法分隔的紧密联系;而世界也在密切地关注这个教育人口最多的国度,中国教育的变革与发展实际上已与全球教育的发展息息相关。


在这意义上,中国教育研究已非仅以地域时空为规范的领域,其意义范围已具国际性。正如全球教育必然包括中国教育,而作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也应把中国教育的研究和发展置于全球教育视野之中。非此即彼的形式逻辑在这里已不能揭示中国教育所包含的全部内涵与价值,而是构成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辩证关系。于是,中国教育研究必将扩大其固有的研究领域,也不再囿于东方和西方、传统与现代的研究模式。而且由于融入全球意识的跨文化、跨学科的研究观念和方法,研究的内涵与价值得以拓展和张扬,更富有建设性。


显然,我们的目的并不止于建构多元和适应全球化的中国教育学术体系,而更注重提升中国教育与全球教育发展之间的必要张力,以期拓展中国教育在全球教育发展中的空间和作用。


丁 钢 

2001年2月



创办廿载记

讲好中国教育故事 搭建对话理解桥梁

教育科学出版社   薛  莉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是教育科学出版社自2001年起出版的一份国际性中国教育研究集刊。其基本宗旨乃是致力于中国教育的学术研究事业并为中国教育政策制定提供参考,致力于为提高对于中国教育变迁及其国际关系的认识、思考以及分析的水平提供一个有益的中介和共享的学术论坛,以期加强和拓宽国内外学者在中国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等研究领域的交流与对话。


致力研究守正与出新

教育科学出版社一直以坚持正确导向为核心,服务于国家文化建设和教育改革发展。创办于2001年的《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始终坚持立足中国教育传统、推出中国教育研究新成果,是我们通过优秀的图书产品讲好中国教育故事、呈现中国教育智慧、推动中国教育研究走向世界的重要出版物之一。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源自我们促进中国教育研究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站在21世纪的入口处,作为教育理论图书出版者,我们认识到,中国教育已经呈现出不同以往的新图景,而这新图景的底色是优秀的传统教育文化。因此,我们推出的作品一方面要具有中国的文化自信,能够深入挖掘和深刻表述传统教育思想的精髓,另一方面要立足新时期的教育实践,能够客观反映和细腻剖析真实而广阔的教育现实。我们以此作为《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创办初心,也以此建构起自己独特的选题框架。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追求教育理论研究的前沿性和实践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教育历史与现实交织呼应,我们力图选择并呈现这样一些研究成果——能够通过更加多元的视角、跨学科的方法来呈现教育学人对丰富多样的研究对象的新思考。例如:20世纪中后期特别是80年代以来,西方叙事学理论对中国思想界、学术界开阔研究视野和拓展研究方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于是我们通过《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在中国教育学界率先倡导教育叙事研究,把教育叙事研究作为学术特色之一,注重选取那些将叙事理论和本土教育实践相结合、从广阔的历史与现实的社会文化语境来分析特定的中国教育事件的作品,在中国教育研究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植根中国文化与教育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主编、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丁钢教授认为,教育是复杂性和综合性最强的学科,要理解中国的教育现象,必须以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国的文化生活为前提。基于这一理念,《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在选题上可谓立足本土、包罗万象,在方法论上则力求多元开放、跨越学科。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设置了“学术研究与交流”“研究报告与评论”“专题研究与讨论”等栏目,各栏目所选文章各具特色,或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直面中国教育与社会的现状加以解析,如中小学“减负”问题、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等;或立足学术研究前沿,关注性别研究、教育空间研究、教材文本研究等新的研究领域,如反映族谱叙事中的女性形象变迁、研究中国传统营造匠人的学习与成长。在编选文章时,集刊尤其注重反映日常教育实践的价值,鼓励研究者深入教育实践一线,深入教育主体——校长、教师和学生的内心,从中发现真正需要研究的问题,探明中国教育的发展路向。


进入21世纪,中国人文社会学科的学术水平与理论范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教育研究也在不断采用多元化的方法。《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所选论文中,有的继承了经验分析传统,通过实证数据和史料来支撑自己的论证,探讨研究对象的宏观样态及可能的发展趋势,得出具有普遍性的结论,如关于上海开放性的研究。有的则采取叙事研究方法或质性研究方法,侧重深度描述一些具有特殊性和个性化的事件、经历,如关于中国六位知名教育家的研究。


可以说,《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始终追求选题独到、论述严谨,以此为促进中国教育理论建设和学术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促进国际交流与理解

图片


在全球化时代,加强中国本土教育文化研究、促进多元文化视域融合、推动中外教育学术交流,不仅是我们出版人为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而应当履行的重要使命,也是中国教育学界对于世界教育发展进步可以做出的贡献。《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的愿景正是建立中国教育学者与西方教育学者的交往传统,从而达致彼此理解和丰富对话。


一方面,汇集外国学者佳作。《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 发表了很多来自国际学者的文章,有助于拓宽中国教育研究的视野。例如:当代国际著名中国教育研究专家、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安大略教育研究院教授许美德(Ruth Hayhoe),她的《现代中国精神:知名教育家的生活故事》一文通过六位知名教育家的叙述,再现了教育家的求学、职业与生活历程,描绘了长达80多年中国教育发展的主要图景,呈现出了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教育发展之间的复杂关联。


另一方面,推出英文版本。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中国教育发展成就日益凸显,越来越多外国学者希望借由学术对话,解读新中国建设优质公平教育的“密码”。2019年11月教育科学出版社推出了新的学术外译成果——《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四卷本)》(英文版由荷兰博睿学术出版社出版)。四卷本从历年《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中精选代表性佳作,以“叙事与口述”“历史与现实”“知识与传统”“性别与教育”为主题,呈现了中外学者对中国教育话题的多元化研究与深入思考。通过推出英文版,《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能够为更多国外教育者所了解,能够走向更为广泛的读者群体。这反映了中国教育研究走向世界的成功探索,这一事件本身也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文化现象。


2020年,《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迎来了自己的“20岁生日”,我们为它感到骄傲,同时也深知责任在肩。在人类文化与世界教育不断发生深刻变革的当下,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不断深化的新时代,《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将把“立足中国、放眼世界,面向未来、不忘初心”作为勉励自己不断创新、不断前行的“座右铭”。


原文刊登于《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第2631期04版




延伸阅读

共克时艰 |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开放集刊资源


编辑 | 胡乐野


  • 扫一扫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 扫一扫访问手机版网站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