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行动 | “习技营国:中国近世营造匠人的教育图景”教育影像展开幕


1113日,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高等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博物馆联合主办,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协办,华东师范大学文化建设委员会特别支持的习技营国:中国近世营造匠人的教育图景教育影像展在华东师范大学中北校区图书馆二楼展厅开幕,此展览也是我校教育影像博物馆的教育影像展系列之四。华东师范大学博物馆馆长、副校长孙真荣,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李芸,图书馆馆长胡晓明教授、教育学系博士生导师鞠玉翠教授,教育学系博士生导师宁本涛教授等出席开幕式,教育高等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丁钢教授作为主办单位主持了开幕式。


如何有效开展劳育是摆在今日教育界、教育学界的一大课题;而传统中国的教育实践无疑是今日中国劳育可资借鉴的宝库。传统中国对教育的重视可谓无以复加,“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似乎以教养能担任社会领袖,作为未受过教育者表率的所谓“君子”为目标的“养士教育”就是传统中国教育的全部。而事实上,在传统中国,以“治生”、“恒业”为核心,以技艺习得为目标的教育方式从来就是庶民教育的主流。经过长期的发展,不同领域的匠人都拥有了各自成体系的“匠艺”系统,也形成了异中有同的匠艺传承模式。而匠艺系统与传承模式又型塑着一代代匠人的生活和观念,使得作为庶民群体一员的匠人群体也因此能在传统社会中“安身立命”。



以中国古代营造匠人群体作为样本,以此管窥传统中国庶民群体习技营国的教育实践展览在华师大首次与观众见面。通过口诀、图样、钞本等等这样的知识留存物与承载物关注匠人的经验,在劳动与实践去体验、学习技艺,实践智慧、判断力和启发性应用等范例,以及边学艺边工作的学徒制模式作为技艺传授的学习模式为教育提供了重要的传统借鉴。本次展览以布景,视频影像,实物,匠人匠艺表演,现场游戏与互动环节,主题藏书票现场拓印,留言板等诸多元素展示。




为了更深入地呈现中国古代营造与中国传统营造匠人教育的面貌,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高等研究院还拍摄了展览同名纪录片和知名古建专家阮仪三教授以及今日依然活跃在建筑营造一线的传统营造匠人的视频访谈。


采访知名古建专家阮仪三教授



木匠周师傅现场展现木工,使师生们近距离感受匠人的魅力


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胡晓明教授体验木艺


展厅分为五个展厅,分别是历史简介,工具与匠人语言,戏剧,现场模拟教学,游戏互动。通过空间与展品的结合阐述了匠人的产生,匠人的语言,教育过程以及成果。在本次展览中,通过不同工具的展示,实景体验,匠人隐语,基本知识,木艺模型综合的体验,将人们带入到匠人的生活中。“我觉得平常的学习生活很少有这样实操性的课程,现在的学习生活距离有些遥远,如果不是这次展览,我也并不清楚原来简简单单的一个屋檐角,竟然运用了这么难,复杂的结构,我还做了游戏,没解出来,我们国家的匠人真的很厉害。”一位华东师范大学的大一新生在面对上海电视台的采访时这样说到。


同学们现场体验鲁班锁、斗拱模型搭建



为什么学生们会有这样的感受呢?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宁本涛教授提到,孩子们学校里学习知识已经远远不同于几十年代以前的劳动教育,比如“抓鱼”等解决生存方面的问题,现代孩子们距离实操型的劳动越来越远,因此宁教授最近在《光明日报》上发表关于《重塑劳动教育观》以及《信息化时代,怎样教孩子爱上劳动》也提到,鼓励设计更丰富多元的形式比如游戏,展览等实践活动,拉近孩子们与劳动之间的距离,实践劳动教育,因为在近距离的观察研究这些劳动行为时,劳动教育更加高效。如何让孩子在劳动中走向快乐,而不是被迫劳动。宁本涛提出,学习本身也是一种劳动。要走出现在中小学劳动实践的认识误区,劳动进入心灵是非常快乐的,它不仅创造了自身,也创造了意义,是一种爱。


宁本涛教授在开幕式上发言


宁教授在回答记者提出的关于本次展览中大国工匠为主题的工匠精神对教育产生的作用的问题时,表达了应当理论与实践结合,并对艺术、审美标准有要求,以及劳动在教育中的重要性的体现等看法,认为本次展览已经不仅是技艺的展览,更是工匠精神的传承。

宁本涛教授体验木艺


“通过这样一个劳动互动,让学生贴近底层辛勤劳动技艺的了解和互动学习,是展现劳动教育的一种方式。”鞠玉翠教授是一名专注于劳动教育中美学研究的学者,她对劳动教育有深入的观察和特殊的关注视角。鞠教授在《教育学报》上发表的《追寻劳动的教育美学意蕴》中有三个关键词,分别是有益明智美妙。“有益即有作用,对大家有好处,实际上大多数劳动都是抱着为大家服务、为社会服务,也有利于自我的目的,明智即通过研究、学习精神的手艺,来达到好的目的。当前两者结合的比较好时就会达到美妙的境界,这就是所谓的美学意蕴,美学的追求。她主张劳动教育是对孩子们生命智慧的提升,以责任的角度对孩子的美育品格的提升,更是呼吁劳动教育应该贴近现实意义。希望更多的人在这个展览里学习和收获更多的劳动精神与匠人精神。


鞠玉翠教授在开幕式上发言

  

 “与西亚和欧洲不同,砖石结构建筑在中国历史上始终未得到大量使用,西方以石艺为主,中国以木艺为主,木艺特殊结构尤其是结构黏合的部位,层层交叉叠合,非常坚固,这是中国匠人们从古至今传承下来的智慧”,作为策展人之一的吴旻瑜博士说,关注和研究中国木艺以及匠人精神的热情,通过挖掘隐藏在人间的中国传统木艺文化呼应社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和民族自信是本次策展的核心。


除了对于匠人精神和中国木艺文化的深入研究,他提出从匠人的师徒关系理解现今中国形成的教育氛围和文化提供了理解土壤,对现今的教育模式也有启发性的意义。“‘习技营国’这个展览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的匠人是怎样学习的,在匠人的成长过程中,师傅带徒弟,就是把徒弟融入自己的社会关系,让徒弟学会做人的准则和行业的规矩。师傅在徒弟习艺的过程中,主要是启发而不是讲授。徒弟学成出师后要举办谢师宴答谢师傅,在谢师宴上,师傅也会请大家关照自己出师的徒弟,而这并不是师徒关系的终结,往后的日子里,在师傅有需要的时候徒弟要回去帮忙,师徒关系将一直延续下去,徒弟对师傅的尊敬也是在行业中得以立足的重要品质。过去的教育注重的是具体的‘人’的教育。要安身立命,就要去习得谋生的技能,要在社会中能自处、与他人合作,合作中秩序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关键,也是我们和西方国家的主要区别之一,所有的这些都是徒弟通过进入师傅的社会关系中而习得,大部分古代中国人所接受的是这样的教育,也正是这样的教育奠定了中国人基本的价值观,这对今天的教育来说意义是非常大的。”他还提到,“西方石艺发展的繁荣根本在于版权保护,即其他人士或机构引用需要购买版权,拥有版权人士获得资金得以传播发展,这为中国的木艺发展提供借鉴。同样的,中国的木艺大部分由匠人传承,而一般来讲技艺相对高超都聚集在江南一代,也就形成了品牌效应。虽然品牌效应不同于版权保护,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中国木艺等传统文化。”


吴旻瑜博士正在向师生讲解展览


对于这样一次在学校里开设的展览无疑是成功的,上海电视台的记者对这次展览的统筹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高等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丁钢教授进行了采访,当被问及为什么想要在学校里开设这样一个展览,以及想要达到一种什么样的效果时,丁钢教授提到,“我们策展主要出于一个目的,在中国,可能我们都知道有士大夫的教育,包括科举制度、晋升,就感觉到好像中国只有儒家的教育体系,但实际上我们发现,在中国,尤其从营造匠人来说,其实也是在中国教育发展当中比较重要的力量,而这些力量主要是在庶民群体之中,今天我们如何彰扬匠人精神,尤其是现在国家强调劳动教育、爱好劳动、学习劳动,我感觉到这个里面值得深挖,也就是说在中国有这样一种文化,就是这种匠人的存在,一种在底层的,通过辛勤劳动去营造社会的匠人教育。”



教育高等研究院院长丁钢教授接受媒体采访


那么这种思想是如何在展览中被体现的呢?丁钢教授提到,“其实我们展览的前面是通过他的一些知识系统,再有一些他们的技能。我们感觉到,在知识创新当中,其实应该有两种知识生产,一种是原创性的知识生产,另一种知识创新就是技能性的知识体系,而技能性知识在知识创新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知识生产,以往我们比较忽略这些知识,但是这其实也是中国教育中本身拥有的非常优良的传统方式,这个传统应该融合到我们今天的教育知识当中来,所以我们特地在第三部分做的就是一个匠人形成的教育的过程,然后我们通过匠人活动来展现,学生自己来参加,比如说我们有鲁班锁,斗拱,以及观看现场的匠人自己在做木件的过程。因为劳动并不能脱离生活,它跟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包括生活的知识,劳动成为我们成长的一部分。”

特制的展览主题藏书票一套四张


同学们正在体验藏书票拓印


本次展览的面向群体不仅仅面向在校的大学生,也向社会人士开放,尤其是周末也欢迎小朋友们的到来。“我们面向社会,实际上也是公众的要求,一到周末就会有很多人来,我们特别希望小朋友也能来,因为现在的小朋友已经缺乏这种环境,我们从小玩,今天好多领导都说小时候的梦想就是当木匠,因为木匠在这个营造匠人中是最重要的角色,造房子、上大梁。小时候也做过砖,玩泥巴比较多,做砖已经算是比较高级的活动,但是对今天的孩子来说,他们玩的东西离我们的生活很远,比如说漫威的、奇幻的,在游戏当中我们怎么样让儿童去接近我们的生活,了解过去,这也是我们的责任。”丁钢教授面对记者的采访,表明这不仅是以展开关于劳动教育主题的社会教育实践,同时,也是社会责任。匠人精神传承,对教育的发展仍存在许多启发意义。


正如同丁钢教授在开幕式上提到,理查德在《匠人》中写的,想把事情做好,而把事情做好,这就是匠人精神。而我们古代的哲人荀子说得更好,他认为“君子之道”,必须是“坐而论之,张而设之”。也就是说,既要做个思想者,又要做个行动者。希望本次展览能让我们都成为新时代思想的践行者和具有创造性的劳动者。


11月15日下午1:00,还有一场藏书票拓印活动,欢迎广大师生前来参加。展览将于11月17日下午4:30闭幕。



编写:白佳蕊

素材:郑淑萍

张峻源

秦丽莹

朱筠姝

储雅丽

刘  杰

裴祎颖

编辑:胡乐野


  • 扫一扫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 扫一扫访问手机版网站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