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6日,东京大学教育学院牧野笃教授对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高等研究院进行了访问交流,并主讲了第二期“教育文化与社会研究”沙龙,题为“日本社会的结构性转变和人才观的变化——‘学习’:市民/市场/社会的存在方式”。

牧野教授首先感谢了丁钢教授今年四月在东大作为客座教授对东大教育学部师生的授课,并笑称这次的讲座是增进两院感情的一次回礼。随后牧野教授通过统计数据,对目前日本社会整体结构转变尤其是人口结构变化所带来的一系列现象和问题向大家做了形象的分析。由于少子化和老龄化问题的急剧突出,日本人逐渐丧失了实际的存在感和价值感,多元和分散的价值观切断了与他人之间紧密的纽带。处于生产年龄的人口不断减少,使雇佣关系变得不稳定,政府的财力也因此不堪负荷。人们需要重新创造或找回他们在社会里存在的实际感觉,以这种感觉为基础地创造新的社会概念,并建设以人们日常生活为基础的基层居民自治社区。牧野教授提出“学习”是促进居民的流动化和分散化,使他们勇于去建设新的社区,使他们主动地减轻社会的负担以促进社会的再次统一和创造人们生活安定的重要概念。 也因此,日本从2000年开始,终身学习的政策从“为了终身学习的发展而建设社区”转为“通过终身学习的发展而建设社区”。
第二部分,牧野教授提出日语是通过因特网发送的信息量最大的一种语言。社会以网络化的形式存在,人们的思考方式也趋向网络化。制造业正在发生革命,消费者既是生产者,也是设计者。迎接新的网络化了的社会,要促进新产业的发展的需要,其关键在于如何重新创造人们日常生活上的实际存在的感觉。如何建设人们日常生活的所谓“草根居民社区”的问题变应运而生。
随后牧野教授介绍了几个由他牵头组织的“多世代交流型社区”实践案例,这些实践开展的过程是大学研究室先到最基层的社区里,与居民建立互相承认,互相信赖,互相依靠的关系,通过平时的感情上交通和理性上的研讨,在最基层的社区里建设“网络化”了的社会。

牧野教授最后提出,所谓的“居民”也不是静态的存在,居民自治是变化不息的动态过程。为了实现这一新的社会结构性的转变,重要作用就是学习。学习概念必须被改造。学习也不是一个从上面的人分配只是给下面的人,必须是人们在平等的关系中互相教和学,互相传授,并在这样的过程中,创造新的价值和知识。
讲座结束后,在场的教师学生与牧野教授讨论热烈,大家都认为,虽然日本的历史背景、文化理念、社会结构与中国不同,但日本社会目前存在的问题,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十分有意义的参考,尤其对于同样老龄化问题严峻的上海而言,或许牧野教授今天所讲的问题,在未来50年后也是上海这座城市将面临的问题。
东京大学教育学院网站:http://www.u-tokyo.ac.jp/en/admissions-and-programs/graduate-and-research/graduate-schools/educatio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