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勇教授北京大学演讲清末民国教育的文化转向

        3月25日,应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邀请,我院周勇教授以“教育学、课程改革与中国教育未尽的现代文化转向”为题,在“北大教育论坛”发表学术演讲,演讲由刘云杉教授主持,陈向明教授及北大教育学院研究生参与了这次活动。

        在三个小时的演讲中,周勇教授先是指出,1898年,丧失“中学”文化认同的中国教育开始转向现代文化。此后到1935年全面“抗战”,中国教育界曾目睹两代先锋力量登山文化革新舞台,分别是梁启超、章太炎、蔡元培等60后、70后一代,和章太炎弟子、胡适、傅斯年等80、90后一代。接着,周勇教授分别考察了这两代先锋人物曾让中国教育转向何种现代文化,为推动现代文化转向,两代先锋人物曾发起什么样的“新文化”教育学与课程改革运动,有何成绩。在此基础上,周勇教授又将视野转向五四以来兴起的“专业”教育学及“教育专家”,分析他们在现代文化转向中的表现,以及为何兴起之后没几年便陷入“空前厄运”。最后,周勇从历史经验出发探讨了什么样的教育学与课程改革能为清末以来中国教育未尽的现代文化转向做出积极贡献,进而提升中国教育的“新文化”生产能力。

演讲结束后,周勇与北大教育学院师生就文化生产、当代课程改革忽视文化以及教育学的命运等问题做了交流,并在教育文化史、教育社会学等领域表达了合作愿望。




  • 扫一扫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 扫一扫访问手机版网站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