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晓星:深度访谈与教育社会学想象力——第六期教育文化与社会研究沙龙

        2014930日下午,南京大学社会学院贺晓星教授应邀来到教育高等研究院做了一期题为深度访谈与教育社会学的想象力的学术沙龙,由周勇教授主持,教育高等研究院院长丁钢教授、副院长吴刚教授及其他老师和学生也参加本次沙龙。



        贺教授来自南京大学社会学院,但一直都在从事本土的教育社会学研究,从理论和实践角度来推进研究路径的扩展。另外,贺晓星教授也较为关注文学,热爱小说,曾经研究过彼得·潘的写作和童话,做过经典社会学理论的研究,例如马克斯韦伯的理论。

        此次沙龙探讨的是有关教育社会学想象力与深度访谈之间关系的问题,贺教授列举了多个中国本土的文本材料,像各位师生阐释了在学习理论或做研究的时候,面对材料如何打开我们的想象力,对材料进行分析。沙龙首先提出想象力来自对笑话、语言以及情感的敏感;其次音声帝国主义批判的层面,展开深度访谈的意识形态批判,他认为质性方法是从西方引入到中国,然而人们却缺少对引介本身的社会学关注,方法并不是一个技术层面的问题,不是中性的,而是具有意识形态性的。讲座结束后,丁钢教授,吴刚教授及周勇教授一一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和观点,在场的师生也参与了热烈讨论。


        由于教育学研习者们对质性研究、深度访谈的重视和各自研究过程中的实际经验,学术问题的交流和探讨异常激烈,沙龙延续了三个半小时才结束。贺晓星教授幽默风趣的语言,对中国本土化文本材料细致入微的解读,以及从方法论的角度发人深省的批判使整场沙龙非常具有启发性和现实意义。



  • 扫一扫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 扫一扫访问手机版网站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