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一千三百年的中国科举制度,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独特风貌。广大读书人十年寒窗,趋仕途窄路。说它路窄,是中举者少,落第者多。在文学作品中有不少寒酸秀才的形象。屡试不第的大多以塾师为业,所谓“家有三斗粮,不作孩子王”,到垂老之年在讲台上忍不住瞌睡,是典型的常态。
华东师大丁钢教授的论文以叙述方式丰富多元被称“丁叙述”。这次他以系列的风俗画来叙述教育史。他的论文《村童与塾师——一种风俗画的教育诠释》,搜集宋代以来民间风俗画为研究物证,从具体形象的生活场景诠释底层社会实况和时代的变迁。明代画家仇英临摹的宋代《村童闹学图》展现的中心人物就是打瞌睡的老塾师,一个顽童揭开他的帽子,露出秃顶小髻,另一童蹲在地上绘下老师的头像。其他孩子有躺在书桌蹬木凳,有扮鬼脸,扮道士,捉迷藏,还有爬窗来趁热闹。孩子的好奇、好玩、好模仿的天性在权威秩序失效的时刻,发挥得淋漓尽至!
清代华嵒的《桐屋闹学图轴》和《村学图》,钱慧安的《村童闹学图》,近人谢闲鸥的《闹学图》等,也同样以顽童在困睡的塾师头上做文章,同样表达村童自由自在地嬉戏,而且玩法既雷同又不断丰富。沈从文先生认为这只是画师的想象,不真实。从理论到实践这是最真实的景象,而且是学童最难忘的欢乐时光!我的论文是《澳门教师争取权益的五十年——团结自救,破除“唔穷唔教学”的宿命》。原来全中国教师“唔穷唔教学”的宿命历史如此悠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