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9日下午2点,四川大学历史学教授王东杰应邀来到教育高等研究院做了一期题为“声音文化与中国现代性”的学术沙龙。本次沙龙由周勇教授主持,高研院院长丁钢教授,毛毅静老师以及教育学系的学生参加了沙龙。
周勇教授首先对王东杰教授作了个简要介绍。王东杰教授的研究领域主要是中国近现代的学术思想文化,社会史,教育史等方面。他的研究兴趣主要在大学的国际化进程,近现代的思想社会变迁,以及微观层面上民国时期的学生文化,尤其关注女生的日常生活,情感体验。
随后讲座正式开始。王老师先向大家介绍了西方有关声音文化与现代性的著作和理论,他进一步解释,多数西方理论是从社会角度来入手的,但是对于中国来说,更重要的现象是政治现象,因为20世纪中国,政治和社会转型,都跟声音密切地搅缠在一起。随后他谈及六种在中国近代兴起的以声音为载体的文化现象,包括口头传播的文化(演讲,辩论,口号等),口头表达的道德地位的提升,汉语言文一致的改革,学术界对戏剧、民谣的关注,出现大量声音意象的书写等等。王老师分析了这些声音文化的出现几个原因:西方文化的示范作用;新的社会生活方式的出现;传统政治转型;民主意识加强,民众在言论中起中心作用。
接着王老师主要从政治上和学术上来分析声音文化的影响力。在公众政治领域,声音成为动员群众,将群众力量转换成革命力量的转换机制,成为革命运动的推动力。这表现在,一方面,政治人物以其超凡魅力和演说风度来鼓动人民;另一方面,声音媒体的使用也积极促进了声音在调动群众参与上的影响力。而在学术上,声音文化的影响则是带来了学术版图的变化,引起了传统的语言文字学的变化;更加强调语言的逻辑性,“话法”被纳入当时小学课程当中;在学校教学层面,兴起了“讲课”文化,口头表达变得更加重要,并且,讲课文化还造成了知识体系的重构,教科书的兴起,传统的“读书”方式被拆开为“知识点”的讲授形式。除此之外,声音文化带来的汉语拼音化对于传统知识检索方式也带来了革新。总之,声音被有组织利用起来进行社会改造,声音文化也成为整体社会变动的一个表征。
王老师讲解细致,内容详实,给在场师生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思考。在随后的交流环节,周勇老师,丁钢老师,毛毅静老师和在场同学们都热情地与王老师进行讨论。
下午4:30左右,沙龙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