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社会学研究中心主任程天君教授邀请,周勇教授于4月23日前往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社会学研究中心展开学术交流与合作,并以《杨德昌电影中的都市教育社会学》为题,为该中心研究生做了一场学术演讲。
周勇教授从教育理论界的“文化研究”实验出发,提出研究杨德昌电影可以深化教育学界既有的“文化研究”实验。不仅如此,作为一项具体的“文化研究”行动,研究杨德昌电影,还可以超越现有以“中小学”、“农村”为本的教育社会学,为开辟教育社会学的都市路径,发展本土“都市教育社会学”提供议题与事实参照。在此理论视野下,周勇教授逐一考察了杨德昌电影作品的都市教育内涵,认为自1982年与侯孝贤、小野、吴念真等人发起“新电影运动”起,杨德昌便在电影的方式表达其都市教育关切。
在早期阶段(1982-1991),杨德昌是在从事“都市社会批判”教育,以教导大众思考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都市经济社会转型到底给学生、都市白领等不同都市人群带来了什么样的生活。后期阶段(1994-2000),杨德昌先是在《独立时代》中明确提出,他的电影是在探讨富裕都市社会的教育缺失问题,即都市富裕之后,始终缺少一种可以将都市社会扭上正道的教育力量。因为找不到那种能将都市社会扭上正道的教育力量,杨德昌在最后一部作品《一一》中,对自己的都市教育视野与命题做了调整,由都市社会转向考察都市正常个体的日常生活,致力于揭示都市正常个体种种正常但却劳心的生命存在真相。他即由此提出了新的都市教育学命题,即什么样的生命美学教育可以化解都市社会正常个体的苦楚心相,并因此推出了一套音乐美学教育。
周勇教授的演讲系本院教育文化与社会研究中心新近完成的又一项“文化研究”实验。演讲结束后,周勇教授还与听众一起围绕杨德昌电影中的女性教育思考、杨德昌电影文本解读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从中看到了教育理论界发展文化研究更多可能的理论路径与议题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