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美德:东西方互相借鉴中的全人教育——第十期教育文化与社会研究沙龙

       2015年5月13日下午2点,国际知名比较教育学家、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许美德(Ruth Hayhoe)应邀来到教育高等研究院做了一期精彩的学术沙龙,题目为“东西方互相借鉴中的全人教育”。本次沙龙由丁钢教授主持,高研院副院长周勇教授及教育学部其他各系所老师也参加沙龙。丁钢教授热情地介绍了许美德教授与华东师范大学的深厚情谊。许美德教授是华东师范大学的紫江讲座教授,曾经连续三年为华东师大的博士生开课并指导论文,她与华东师大的刘佛年老校长相交甚深。许美德教授与中国教育界也有很深渊源,曾经同顾明远教授联合做过一个中加博士后的访问学者的项目,培养了当今中国教育界的诸多学者。许美德教授对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乃至中国教育学界的学科人才发展做出了诸多贡献。许美德教授在国际上具有很大影响力,曾被选入美国的《比较教育评论》评选出的“十个最有影响的比较教育学者”,“十个引用最多的比较教育学者”。她对中国教育情有独钟,她曾经做过“中国大学的肖像”的研究,她见证了中国大学的成长。许美德教授用流利的中文开始了她的讲座。

       她首先简要回顾了自己与华东师大的交往情谊,对丁钢教授的欢迎表示感谢,接着她向大家介绍了她的讲座的主题。Reciprocal learning是互惠学习,西方和东方的互惠学习,介绍三次历史的相遇;“全人教育”一定要包括精神的教育,现在都是很实用的教育,缺少灵性的培养。就西方来说这种精神的灵性的教育主要是基督教、犹太教的教育,东方的主要是儒家、道教、佛教的教育。许美德教授以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为线索,回顾了三次历史时期的东西方文化的相遇及其对各自产生的影响。第一个的历史时期是七世纪的唐朝,景教作为基督教的一支传入了中国。这一时期她注意到在两种文明的相遇和交流中,西方的基督教不仅是在传播宗教的教育,同时也在向东方的佛教、儒家学习。传教士为了适应中国文化,他们改换佛教的衣服,尝试用道教的语言去解释基督教。第二个历史时期发生在十六世纪的明朝,利玛窦来到中国。利玛窦做了很多东西方文化沟通的工作,他首先将《四书》翻译到欧洲,让西方人能够了解中国文化;他将很多西方科技带到了中国,介绍给中国的士大夫;向中国人介绍记忆术等。利玛窦还注意到中西方语言的一个很大的差异,中国人强调文字,而欧洲人重视口头表达。第三个历史时期是在十九世纪的清朝。英国威尔士人Timothy Richard(李提摩太)来到中国,他不愿意为英国帝国主义服务,希望通过教育帮助中国进步。  他积极在中国传播科学知识,关注中国的高等教育,利用清政府的赔款建立了山西大学。但他也积极学习东方的宗教文化,他对《佛教净土》中的法华经(1910年翻译给英语读者)有特别的兴趣,将其称为“The New Testament of Higher Buddhism”。他是个和平主义者,认为佛教和儒家能够丰富和扩展基督教的视野。 回顾历史,许美德教授对这些传教士们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互惠学习中所表现出的精神和不懈努力表示赞叹。她认为全人教育必须包含灵性,认知,道德和审美几个方面。  学者们应该要有跨学科和跨文明的视角,保持开放的态度,尊重,愿意深层次聆听其他文明的声音,这样可以到达一个双方知识的深层理解,有利于文明之间的和平共处。 随后,丁钢教授以及其他老师跟许美德教授就教育和文化交流的相关议题进行了更为深入地讨论和交流。 下午4点左右,沙龙在热烈的对话中结束。

作者:IASE

  • 扫一扫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 扫一扫访问手机版网站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