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李涛 副教授
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博士后,研究领域为教育社会学、农村教育与社会变迁,曾主持国家省部级课题6项,在《人民日报》、《社会科学》、《教育发展研究》、《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Hommers & Migrations(法国)等处发表论文近百篇,曾多次获得国家省部级奖励。
主持:周勇 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高等研究院 副院长
时间:2016年11月11日上午10时
地点:华东师范大学文科大楼1711室
研究者通过长年田野工作,发现来自现有成人世界的关爱体系存在两项核心困境:其一,当下的关爱体系建构并不正建基于对留守儿童日常行为长期田野观察和深度研究的主体需要上,关爱者“中心化”、“粗放式”、“随意性”的关爱较为普遍,很难展开更为精细的个体化和分层分类关爱项目实施。其二,关爱与现实的学校规训彼此混淆,不是通过恢复留守儿童在校园里的“主体性”和“自由空间”,而是用无数的“禁止”和“规训”去弥补教师。“保证安全即是给予关爱”的潜在逻辑恰恰偏离了关爱体系建构最为核心的精髓:在劳动力大量外出的现实下何以让学校成为留守儿童真正喜欢的地方。由此,在这套成人世界关爱体系南辕北辙的持续性践实下,中国西部地区寄宿制学校中的留守儿童往往可能越被关爱却越陷入规训和抗争的痛苦中。
本研究主要以中国西南芥县云乡学校为农村寄宿学校的微观样本,将视角重点置于农村寄宿学校中的中国子代,关注其在城镇化进程中的日常微观行为及其再生产机制。主要从三个部分展开:
(一)从农村寄宿学校的“产生背景”与“日常治理”两个方面入手,在农村“税费改革”和“撤乡并镇”的城镇化背景下,以全国和样本县数据为例,探讨中国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由“镇”到“县”的重心上移后,三轮大规模的农村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如何最终使农村寄宿学校占据了中国农村教育的半壁江山,进而成为底层孩子们阶层再生产发生最主要的日常公共空间。
(二)深入样本学校和村落,展开再生产发生的四大日常机制研究:其一,来自学校日常管理的再生产机制;其二,来自学生日常抗争的再生产机制;其三,来自教师空间分配的再生产机制;其四,来自村落舆论观念的再生产机制。
(三)从再生产宏观改进策略的角度,从理论概念、关系特征、问题前景、实践回顾、总体思路、方案设计与研究检讨等方面全面剖析了当下中国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全貌和治理设计,明确提出再生产改进的核心宏观战略是:中国统筹城乡教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