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功课》的启示

大卫·马梅. 导演功课[M]. 曾伟祯, 译.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摘要:

     《导演功课》是一本根据大卫·马梅在哥伦比亚大学电影学院一系列课程内容的记录而来,凭借独特的编剧技巧及三部剧情片的实务经验,大卫·马梅在本书中向初学者说明了电影的摄制过程。
评论:

    谈到关于叙事素材处理的视角,有的时候我们还真的要向导演学习。要强调的是,我是不同意虚构的。教育叙事必须建筑在真实的素材基础上,细节也需要真实,并从关注细节和事实当中自然生成理解。但在处理手法上可以向导演学习。

     大卫·马梅的《导演功课》,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书,对于我们自己来研究叙事的时候,还是颇有参考价值。比如,好莱坞的片子为什么吸引人?因为好莱坞每一个成功的电影的背后因为它有一个好的故事。首先把故事说好,然后在这个故事上,再去加工,所以说故事是很重要的。其实对叙事来说,要呈现这种真实的故事,要怎么去编排,也很重要的。人家从这个当中想看到什么?而且,作者的意图一定会体现,但作者的意图又如何不是那么的显山露水,并能够让读者意会,这个需要功力。

     所以我看《导演功课》写的是很有感受的,他说每个导演一定得回答下列几个重要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摄影机应该摆哪里?
     第二个问题是,该跟演员说什么?

     然后是一连串的问题,到底这场戏的概念是什么?也就是,前面可能是个形式的东西,跟演员说的是激发他的一种进入戏的状态,摄影机的放法就是视角,他可能考虑到这么去表现,但是重要的还是,这场戏解释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大卫·马梅认为,通常回答这样的问题有两种思考的途径:
     大部分的美国导演都会循“跟着角色走”这个方式,仿佛电影主角言行的记录。只是,如果电影真的只是记录主角的行为,这部电影得一定很有意思才行。也就是说,这个方式将会把导演放置在一种不断的想法子去取角度的、选新奇有趣的镜位来拍戏的情况。他一定会想着:“该把摄影机放在哪个位置才能把这场爱情戏拍好?怎样拍才利落、有趣?如何让演员(譬如说是在他向她求婚这场戏里演出时)看起来很有意思?”大部分的美国电影都是这样拍出来的,像是在记录人们现实生活的行为。(2003:12)

     这个其实是有道理的,美国人的这些电影,尽管你看完了之后,你也知道他是在编造这些故事,可能是虚构的故事。但是有一点,跟你生活有点距离,又似乎跟你生活又比较近。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说,“感同身受”是很重要的,用观众自己的感受去理解这部作品,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当他的感情投入不进来的时候,这个电影跟他是隔离的。你想冯小刚的电影为什么就搞这些,他拍一些小人物,但是你发现这些鸡零狗碎的事情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所以大家感觉到很亲切。

    然而,还有另一种思考的途径,即爱森斯坦所提倡的方式。这个方式与“跟着角色走”的方式完全不同,它是通过一连串影像的并置,借着镜头之间的对立在观众心底所引起的反应,来将故事往前推衍。(2003:12-13)

    这就是指蒙太奇。这种方式的特点是永远用镜头来讲故事,通过看似毫不相关的画面来传递故事信息,导演让观众自己猜并让观众印象深刻。从一个故事情景跳向另一个故事情景,通过剪辑来处理,所以剪辑的人并不比导演(功力)差。他能很好理解导演意图,甚至有自己的创造。像电影《云上的日子》,一部电影里面有好几个故事,导演往往想通过这个来显示自己的功力。观众通过整体一个故事来了解导演的意图。圈内称为“非常电影化”。

    我们强调,叙事一定要是真实的素材,无论言语行为,我们忠实于它的记录,有所剪辑,并进行一定意义的组合。这其中也提醒我们,不仅仅是言语,他的行为举止也很重要。你要做叙事,一定要像拍电影一样(艺术家的工作方式),知道什么是重要的,既没有任何虚构,但同样能很生动的展示出来。

    如果你是有意识的去寻找一些东西的时候,你能把一个故事讲得很生动。其实你可能并不在意生活中看似很平凡的东西,可是你剪辑的片段不一样,组合不一样,意义就完全不一样,这里面也是需要技巧的。这本书里有些对话,镜头应该摆在哪里?导演的功课应该怎么来做?场景怎么排?虽然这是从艺术的角度来看,但对于提高我们的叙事研究能力还是非常有启发的。

丁钢   教育高等研究院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