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雷∣状元年画:传统教育价值的民间话语【第六届论坛演讲摘要选登】

状元年画:传统教育价值的民间话语


◆ ◆ ◆ ◆


    王   雷  |  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年画”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民间的一种古老美术艺术形式,古称“门神画”。其最早的名称叫“门画”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古时人们盛行在年终岁尾在室内贴年画,门上贴门神,以祝愿新年吉庆,驱凶迎祥,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并逐渐成为一种民俗。年画因在过年时张贴或张贴后可供一年欣赏之用,故称“年画”。

 

传统年画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内容丰富,色彩纷呈,所以年画有多种文化内涵与功能。年画的教化内涵与功能是年画价值的一种。年画具有教育内容、教育含义和教育意义,年画通过艺术构图,色彩,生动形象地传达着各种知识信息,表达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传递着各个时期的价值观,对阅画者产生着影响,因此具有广义教育作用。可以说,年画是一种民间教材,是一种大众教科书,它深入到千家万户,成为古时一种流行极广的民间教育形式。


//

吉祥喜庆:状元年画的价值表达


状元年画是年画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专门以状元为题材,以“状元”为内容,通过形象和色彩构图,表达状元价值观念,传递状元故事信息,生动形象地反映状元的年画作品。

 

状元,在古代科举考试中,是取得殿试第一名的称号,中状元者为“大魁天下”,是科考功名中最高荣誉,具有十分耀眼的人生光环。所以,古代把考取状元,看成是人生的最高理想、最高成就。而宣传“状元”,鼓励考取状元就成了年画表现的重要内容和重要题材,也因此留下许多重要的状元年画作品。

 

我们仅以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年画作品和国内外收藏的状元题材的年画为研究对象,了解其民间教育概念的表达,解析其展现与传承的教育观念。

 

状元题材的年画作品,主要有:状元及第、状元游街、金榜题名、独占鳌头、连中三元、魁星点斗、五子登科、五子夺莲等,这些年画主题集中,内容展现明显,以多姿多彩的构图方式,表现状元的主题,具有鲜明的教育指向和民间教育价值。

 

我们把状元题材的年画作品,分成两类:一类是表达吉祥的年画作品,主要是考取状元之前的各种祝愿;一类是表达喜庆的年画作品,主要考中状元之后的庆祝年画作品。


(一)吉祥状元年画

这类状元年画,表达的是美好的祝愿。通过传统经典状元故事、民间广泛流传的状元传说,用以教育儿童读书上进、积极进取,将来考取状元,是一种吉祥年画。


1.“金榜题名”年画

“金榜提名”指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称黄甲、金榜。因为多由皇帝钦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所以,“金榜题名”成为古代读书人的最高追求,最大价值,也是影响中国教育思想、教育制度的核心价值观,因而,成为各种年画艺术作品主要表现形式。

国家图书馆藏品“金榜题名”年画


2.“五子登科”年画

“五子登科“”是中国民间谚语,来源于民间教育故事。传说窦禹钧有五个儿子,都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故称“五子登科”。蒙学教材《三字经》记载:“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歌颂他教子有方的教育事迹,借以教导父母要向窦氏学习,教导儿童好好念书,将来登科及第。

 

民间逐渐把“五子登科”,做成各种吉祥图案,寄托子弟都能像窦禹钧五子一样获得科考成功。同类年画还有“五子夺魁”等。


左上:国家图书馆藏品“五子夺魁”年画

左下:日本藏品“五子登科”中国年画

右:国家图书馆藏品“五子登科”年画


3.“望子成龙”年画

“望子成龙”是一个成语,意思是父母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在学业和事业上有所成就,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在古代,父母、家庭以及家族,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出人头地、加官进爵,这种价值观已经体现到各种艺术形式之中,成为各类年画的价值表达,成为一种吉祥年画,具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


国家图书馆藏品“望子成龙”年画


4.“连中三元”年画

“连中三元”是一个成语,在古科举时代,主要意思是一个人身兼解元、会元、状元,“三元”连中,具体是乡试第一名,会试第一名,殿试第一名。“连中三元”成为一种吉祥图案,具有多姿多彩的年画表现形式。

 

有的年画,用荔枝、桂圆和核桃,这种圆形表现“三元”,也有用弓箭射准三个铜钱或三个元宝来表示,寓意“连中三元”。


5.“魁星点斗”年画

“魁星”,古代指主宰文运兴衰的神,图形魁星神像头部像鬼,一脚向后翘起,如“魁”字的在弯钩;一手捧斗,如“魁”字中间的“斗”字,一手执笔,意思是用笔点定中试人的姓名。

 

“魁星点斗”民间有多种传说,“魁星点斗”成为吉祥图案和读书人信奉魁星的风俗早在宋代就有,而在明、清大为流行。读书人拜魁星,希望命运之神光顾自己,能够金榜题名,寄托美好的愿望,故有时称为“魁星点斗,独占鳌头”。


国家图书馆藏品“魁头”年画


(二)喜庆状元年画

状元喜庆类年画主要表现的是“金榜题名”之后,考中状元、考中进士的喜庆欢乐年画作品。这类年画作品主要有:“状元及第”、“状元游街”、“如意状元”、“褂子状元”、“印金状元”、“麒麟送状元”等。

 

1.“状元及第”年画

“状元及第”主要指考中并且高踞榜首,故有“天上麒麟子,人间状元郎”之美誉。“状元及第”也成为传统民间吉祥图案,在各种类型的年画中都有作品。

 

“状元及第”是祈福吉祥类年画。及第的状元骑着高头大马,衣着华丽,神气十足,一副锦衣还乡的得意状态。随从前呼后拥,五个童子扛旗、打伞。



2.“状元游街”年画

状元游街,是指皇帝在金銮殿传胪唱名,钦点状元、榜眼、探花和进士后,状元领诸进士拜谢皇恩后,到长安左门外观看张贴金榜及回家的过程。

 

科考读书人,一旦中举人、中进士、中状元,那是“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至此“鲤鱼跳龙门”,身份、地位、名声纷杳而来。成为人生“四大喜”之一。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从左至右:

山东潍坊杨家埠木板年画“状元游街”

绵竹年画博物馆“印金状元”年画

绵竹年画博物馆“麒麟送子 状元及第”年画


日本藏品“状元逛街”中国年画


国家图书馆藏品“许状元拜塔”年画




/ 二 /

建功立业:状元年画的民间教育话语


状元年画通过吉祥和喜庆的题材,为我们呈现了丰富多彩的状元画面,留下了“金榜题名”、“五子登科”、“五子夺魁”、“独占鳌头”、“望子成龙”、“魁星点斗”、“连中三元”、“状元及第”、“状元游街”等作品。

 

这些状元年画作品创作于民间、流传于民间、影响于民间,通过“形象以教人”,记录和传承着民间教育价值,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民间教育话语体系,成为一张张具有民族特色的乡土教材挂图,一张张儿童以及家庭的启蒙读物图画。年画本身不能说话,但是看图可以说话,图像本身没有声音,但是看图可以发声,图像就是一种话语,通过图形直观地告诉你图像承载的价值与理念。研究状元年画的教育话语,解析状元年画的教育价值,破解状元年画的文化基因,那么状元年画都告诉了我们哪些民间教育话语?

 

首先,金榜题名是状元年画的核心话语。无论什么板式的状元年画,无论什么内容的状元年画作品,年画表达的主题就是金榜题名。我们从吉祥类状元年画和喜庆类状元年画中都可以看出这个话语。因为,科考时代,金榜题名是读书人的最高追求,是读书取得功名的最高目的,是一个人建功立业的有效保障。从教育学视域解析,金榜题名在科考时代可以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有积极的教育学价值。围绕着金榜题名,科考时代的教育就是为金榜题名服务,科考时代的教育学就是依据金榜题名而建立的。

 

其次,鼓励成才是状元年画的价值指向。“选材”、“储才”、“用才”,一直是科考时代的“当务之急”,“得人才者,得天下”也一直是历代政权的“第一急务”。国家视科考为“抡才大典”,那么个人自然就以成才、成名、成功为人生的最高境界,而所有这一切,只有成为状元、进士才能够实现。所以,年画的价值指向聚焦状元,鼓励状元,以各种色彩斑斓的形式表现状元,吉祥的状元、喜庆的状元、如意的状元、印金的状元,游街的状元等等,其目的就是指向读书成才。

 

再次,劝诫教化是状元年画的导向功能。中国古画创作目的之一就是强调绘画的教化功能。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曾总结道“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者也”。[1]年画的教化功能也不例外,年画通过“形象以教人”,通过丰富多彩的视觉感官,具体直观地感化大众。其教化形式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当然,状元年画的教化导向是劝导人读书、向学,追求功名,考中状元。从教育学意义来看,状元年画的导向功能有德智美等教育要素,能够促进学习风气的形成,促进“耕读”社会的发展。

 

年画制作者们关注状元,用作品来诠释状元的内涵,描绘状元及第的场景,表达民间对状元郎的感悟,为我们留下了非常珍贵的“活”的状元史料,能够使我们直观的面对科考历史,直观地感受教育历史的现场,从中去扑捉教育的信息,体会古代教育的场景,感受古代教育的真实,挖掘古代教育思想与实践的真谛,分析教育的规律,总结教育的历史经验,无疑,古年画具有“活化石”般的历史价值,十分难得,弥足珍贵。

 


从教育史专业研究视角来看,状元年画具有史料价值和证史价值。著名学者丁钢教授指出“以文字记载而难以使人理解的历史事物,用与其相关的历史绘图或图像来佐证,能够使我们更好地感触历史史实。另一方面,以相关历史图像和象征符号、绘画等等形态表现出来的具体历史形象,更需要我们透过现象深入解剖和理解其得以形成的教育历史背景及事物本身。”[2]状元年画的存在,的确为探寻中国教育史的文化基因以及核心价值提供了佐证。状元年画的精美绝伦,为我们寻找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教育故事,传承民族优良教育文化遗产提供了“活”的证据。


[1]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2] 丁钢:村童与塾师: 一种风俗画的教育诠释 社会科学战线,2015年2期



/ end /

 编辑:胡乐野


  • 扫一扫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 扫一扫访问手机版网站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