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洪昌∣上学的距离:学校分布的地理学【第六届论坛演讲摘要选登】

上学的距离:学校分布的地理学


◆ ◆ ◆ ◆


司洪昌 |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授



“上学”是儿童的一种日常在家校之间往返的交通行为,学校远近直接影响儿童入学的心理与情感的体验。上学的距离与学校分布如影随形地相关,而学校分布会因时因地而异,因学龄而不同,需要从地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其对上学产生的影响。


//

上学的距离:不同县域之中学校分布


中小学校作为一种公共机构,一般由县区政府举办。因此学校的分布或者设置受到行政治理体制的强烈影响。行政治理的分等级的,其中县域是一个具体而微的“国家套娃”,其位于国家行政治理体系的末端,在基层社会一直承担着国家代理与缩微品的角色。最近几百年间,中国的省县行政结构的数目变迁如下所示:

一个省区下辖县区的范围在50-100个左右,均数在72.7(或66.8)个县级行政区划。从明代算起近700多年,全国一般分为15-30个省级区域,每一省级行政区域辖70余县域,形成了稳定的基层行政治理格局。当代的县依然是一个基本行政区划单位,通过全国的数据大而化之从宏观上进行解析,我们找到一个中国平均县,其社会特征如下表所示[1]:

一个平均县的人口、幅员与村镇

如上所示,一个全国平均县或标准县其人口50余万人,幅员3000平方公里[2],下辖14个乡镇街,辖区内有200个行政村。这是其基本的行政区域特点。在这个平均县,其学校的分布如下所示:

一个平均县的教育结构

一个中国的平均县域,其学校分布如上述所示,在大致3000平方公里的幅员之中分布着110所中小学(教学点),93.5所幼儿园。但在中东部平原地带与西部的非农业牧区县,学校分布差别巨大。





/二/

上学距离因时而异、因学段而异


交通方式和道路条件的改善,造成了上学时间距离的缩短,从而也会引发上学距离的扩张。从历时性角度来看,在平原农业地带的上学的距离,在不同的年代体现出如下特点:

总体而言,几乎所有的中小学都形成了随时间而扩张的生源圈,造成了学校辐射的地理距离的距离的半径在迅速地扩张,成了一个随着时间推移变化的距离圈层,如下图所示:


/三/

上学距离因学段而异


但即便如此,不同学段的上学距离之间还是出现了不同,从低龄阶段向高龄阶段的上学的半径在不断地扩张,这是年龄组的差别在上学距离上的显现。中、小、幼的上学距离呈现了一种紧密的年龄正相关性,可用如下图示:


/四/

上学距离因交通方式、学校类型而异


以上所言是非寄宿制的学校上学距离的特点,它受制于一个基本的因素——儿童家校之间需要一日一达(午餐在校)或者一日二达(午餐返家),距离与儿童的出行意愿之间具有高度敏感性关联。这是生源圈扩张限度的最关键因素。但对于寄宿制学校,儿童日常的上学行为变为一周一达,甚至两周一达,将会大大扩张上学的距离。寄宿制学校的施教区或者学校覆盖的生源地半径如下所示:

寄宿制改变了上学出行的频率,将一种日常的出行变为每周一次出行,出行频率大幅度下降了,这就将上学由“一日可达”变为了“一周甚至两周可达”,其容忍的时间或空间距离就急剧扩张了。如在小学阶段,非寄宿制上学距离或者生源圈在0-15华里之间,而实行一周一往返家庭的寄宿生,其上学的最大时间距离(x)就变为:X=15华里/天×5天×4次(每天4次接送)÷2次/周=150华里/周。即便按每天两次接送时间距离测算,寄宿制学校距离可达75华里:X=15华里/天×5天×2次(每天2次接送)÷2次/周=75华里/周。


因此,寄宿制大大扩张了上学距离的边界,使得距离的敏感性大大降低,从而造成了生源圈的大幅扩张,如下所示:


/五/

现实之中一所学校的可能性生源圈


影响生源圈的主要因素是时间距离。道路的改良和交通工具的改善,一所学校实际的生源圈便会形成沿路而发生弯曲与变形,原本步行的圆形生源区域,变为了一种类似地理上弯弯曲曲的等时线性质的生源圈,最终沿道路形成了海星状的等时线的生源地区域,如下图所示:



    / 注释 /

[1]数据来源于国家教育统计局和教育部教育事业发展公报,2019年的数据整理而成。

[2]从面积而言这一平均数偏离众数,其数值大于全国中东部的大部县,这是因为西部牧区县动辄在1-3万平方公里,最大的若姜县超过了20万平方公里,造成全国县域面积平均数偏离了中位数。若在胡焕庸线西北半壁的标准县,一般面积在1万平方公里,20万人口,12个乡镇(参见笔者论文“中国县域学校分布研究:空间维度的审视”,载丁钢主编《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第23辑,43-45页)。一般而言,在胡焕庸线西南半壁的中东部地区,县面积大多在1000-1500平方公里,低于1000平方公里则一般为平原地带县,而高于1500平方公里的平原县并不多见,多为地处山区丘陵的县。中东部的县域若取河北、河南、安徽和山东四省统计,其平均县面积在1140平方公里,人口57万,乡镇将近14个,参见笔者论文:中国县域学校分布研究:空间维度的审视,载丁钢主编《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第23辑,51页。



/ end /


 编辑:胡乐野


  • 扫一扫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 扫一扫访问手机版网站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