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发电:
青少年粉丝生活中的媒介素养观照
◆ ◆ ◆ ◆
张峻源 |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高等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一/
研究缘起
在当今中国,青年亚文化及其活动已经日益成为青少年重要的社会生活形式,而其中粉丝文化则成为这一生活的典型代表。根据这张相关单位所做的统计报表,截止 2016年中国娱乐明星粉丝人数已达2.3亿,而其中34%都是学生,进一步精确化,16-25岁的青少年占学生人数的 70%,即约 5500 万人,这意味着青少年群体是粉丝的主力军(参见下图)。而我国同年的教育公报显示该年龄段的学生共计7500万人,可见粉丝在学生群体中的占比之高。
艾瑞咨询娱乐明星粉丝年龄分布
特别是在如今新媒体迅猛发展的大潮中,粉丝文化与媒体的结合日益紧密,其狂热与组织性有增无减。
这种现象在国外则早已经引起了相关学者的重视,关于引导青少年分辨诸如粉丝文化等大众文化的“媒介素养教育”(media literacy education)已经研究开展数十年。但在我国,相关研究和实践还处于一个较低水平并亟待提升。关键问题是: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如何解决青少年媒介素养的缺失?
就“媒介素养教育”与“粉丝文化”的文献调研来看,大体上来说,在西方,媒介素养教育经历了一个“抵制-甄别-批判-参与”的范式转变,即引导学生如何正确的看待媒介,并且开展了诸多的教育实践,如加拿大的荧屏教育、法国的电影教育等。但在我国相关研究相对较少,且仍停留在对西方研究的追随中,相关教育也没有开展——甚至于媒介素养这个词本身都没有出现在我国的教育政策文本中。基于此,我将媒介素养(参考相关文献与政策相近表述)定义为“信息意识”(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和“信息社会责任”(个体在信息生活中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尽的责任)。
其次,关于粉丝文化的研究,教育学结合田野研究的案例比较少,这也促使笔者萌生了利用自己曾经的“局内人”身份进行“网络民族志”研究的想法,利用网络民族志对青少年粉丝媒介素养的现状进行探究。
/二/
研究过程与发现
基于个人的可用渠道及研究代表性考虑,笔者将T明星粉丝团定位为自己的田野对象——T明星属于当红明星,其粉丝也多以青少年为主,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同时,笔者也与T明星粉丝团的一些资深粉丝有一定社交,较为方便了解其内幕。笔者于2018年4月到次年1月以粉丝管理群一员的身份参与了其以微博为主要场域的媒介活动并加以研究。而研究结果令人忧心——青少年粉丝的媒介素养存在着严重缺失。
首先,青少年粉丝在“信息意识”这一层面,对于多数粉丝而言,他们因对T的迷恋加入了官方粉丝团,粉丝团则负责向他们提供关于T的各类图文资讯等并对其加以管理:与大部分当红明星粉丝的架构运营相同,T官方粉丝团除了负责管理官方微博外,还负责管理“超级话题”,供粉丝在其中交流互动。而粉丝团时常对粉丝展开“清理”,如同时喜欢组合其他人的粉丝,几乎不花钱的粉丝或不常进行媒介活动粉丝都在清理之列;同时,粉丝团也会对粉丝的言论进行管控,如不得“带着属性踩其他艺人”(即不能以T的粉丝身份去批评其他明星),不能公开批评T的歌曲等——违反了这些规定的粉丝将会被逐出粉丝团,不能再参加相关活动,粉丝团以此维护其纯洁性;某种程度而言, 这正是“沉默的螺旋”演变的典型体现:通过对不利舆论的压制,粉丝团使少数派放弃发声,达成群体对T的崇拜与盲从。
此外,粉丝团还会常年组织并进行各类媒介活动,如“做数据”(粉丝将有关明星的榜单等指标做高),“网宣”(有组织的为明星进行网络宣传,使明星正面信息产生于微博热门搜索中,从而吸引其他用户浏览),“反黑”(处理关于明星的负面信息)等。并且有明确的任务指标与考核机制。但事实上,尽管粉丝们为了各类数据与宣传忙的热火朝天,这些成果却并没有想象之中的那般重要——甚至可以说毫无意义,这些都意味着粉丝的信息意识是相当缺失的。
而信息社会责任这一方面同样不容乐观:诸如花钱制造虚高数据乃至于更为恶劣的颠倒事实:当明星犯错被批评时,粉丝会第一时间组织护主——即为其辩解甚至颠倒黑白,以使明星免受或少受负面舆论的干扰。同时,网络暴力与污言秽语更是家常便饭——一句无心之语或无关紧要的小事就能被粉丝团刻意放大而引发粉丝群间的冲突;两个粉丝团一旦发生过一次群体性战争,那么之后大大小小的战争几乎不可避免,这也使得这些网络暴力更为常态化;双方在使用语言攻击时也会无所不用其极,试图尽力给对方造成较大的伤害;而一些相对“聪明” 的粉丝,还会煞有介事的整理并发布所谓图表,以向普通用户展示都是对方粉丝的错,己方只是无奈反击。
粉丝团的简要组织结构图
这两点集中体现了青少年粉丝媒介素养的缺失,这绝非个别现象,普遍存在于各大粉丝团中。某种意义上,粉丝在无偿的“用爱发电”——为了明星不计成本的投入,粉丝群在对明星的盲从中丧失了基本的判断能力,一切活动都建立在对明星的盲目肯定上,且在其组织化粉丝生活中将这一切行为进一步合理化。
/三/
研究分析与结论
青少年媒介素养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大众媒介的侵蚀:不仅是作为粉丝,青少年在其日常生活中许多信息的获得皆源于媒介。同时,通过种种娱乐化宣传,大众媒介进一步稳固了自己的地位,将包装好的各类信息(如明星的正面形象等)输出给青少年——这正是大众媒介对青少年媒介素养的侵蚀的表现。且这一现象不仅存在于粉丝文化,也存在于媒介生活的角落之中,这对青少年的日常生活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而青少年缺乏较高的分辨能力,常常为其俘虏而不能自拔。
二是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迄今仍旧停留在政策中而未落地实施,这就导致教育者无法真正有效的应对这一现象。加之教育工作者平素与学生的生活存在隔膜,就更不可能对这一问题加以有效的干预与引导。
针对这两个原因,我们要在两个方面加以应对:一是明确媒介素养教育的责任,培养学生对媒介的批判性思维;二是明确媒介素养教育的导向,它与我们政策文本中现行的信息技术教育不应当加以混淆,且教育者应当坚持媒介素养教育相对于信息技术教育的主导地位。
更为重要的是,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不想仅仅止步于媒介素养这个层面。实际上我们可以从中深究到诸如青少年心理、亚文化生活的诸多问题,更可以从哲学、社会学等各个学科的视角来进一步深挖,乃至于将粉丝生活作为一个社会生活的有机元素加以考察等等。
/ end /
编辑:胡乐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