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 李宜江 施维瑞∣新中国成立以来教师形象的银幕塑造与时代印记【第六届论坛演讲摘要选登】
    新中国成立以来教师形象的银幕塑造与时代印记◆ ◆ ◆◆ 李宜江 |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施维瑞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教师形象是一定历史文化背景下人们对教师的职业能力、特点、行为的一种整体印象。电影因其音像兼具、源于生活、生动形象等独特的传播优势,是塑造、传播教师教育形象的重要载体。通过梳理、分析不同阶段银幕中的教师形象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教师形象的时代印记,教师形象由“文革前夕”的思想传播者,转向“文革”期间的命运抗争者,再到改革开放时期的教育事业奉献者,直至进入21世纪以来的多方利益协调者。不同阶段的银幕塑造着教师群体不一样的社会职能、使命和价值要求,究其实质是特定时代社会发...
  • 姜丽静∣荒芜中的别样开拓:孔氏家族女性教育生活史的探究路径及其意义【第六届论坛演讲摘要选登】
    荒芜中的别样开拓孔氏家族女性教育生活史的探究路径及其意义◆ ◆ ◆◆姜丽静 | 曲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孔氏家族系指以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为一世祖,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逐渐子孙繁衍而形成的大家族。孔氏家族女性,又称“孔子女性后裔”,主要指涉孔子直系子孙的“妻”与“女”。自汉代以后,随着儒学地位的提升,孔子受到历代帝王的尊崇和加封,孔子后裔亦屡受封赠。从汉元帝初元元年(公元前48年)孔子第十三代孙孔霸获赐“关内侯”、食邑八百户以祀孔子开始,孔子后裔获得封爵和相应赏赐延续近2000年。宋仁宗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孔子第四十六代孙孔宗愿获封“衍圣公”,其后,历经宋、金、元、明、清和民国,至1935年方改“衍...
  • 司洪昌∣上学的距离:学校分布的地理学【第六届论坛演讲摘要选登】
    上学的距离:学校分布的地理学◆ ◆ ◆◆司洪昌 |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授“上学”是儿童的一种日常在家校之间往返的交通行为,学校远近直接影响儿童入学的心理与情感的体验。上学的距离与学校分布如影随形地相关,而学校分布会因时因地而异,因学龄而不同,需要从地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其对上学产生的影响。/一/上学的距离:不同县域之中学校分布中小学校作为一种公共机构,一般由县区政府举办。因此学校的分布或者设置受到行政治理体制的强烈影响。行政治理的分等级的,其中县域是一个具体而微的“国家套娃”,其位于国家行政治理体系的末端,在基层社会一直承担着国家代理与缩微品的角色。最近几百年间,中国的省县行政结构的数目变迁如下所示:一...
  • 王雷∣状元年画:传统教育价值的民间话语【第六届论坛演讲摘要选登】
    状元年画:传统教育价值的民间话语◆ ◆ ◆◆ 王 雷 | 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年画”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民间的一种古老美术艺术形式,古称“门神画”。其最早的名称叫“门画”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古时人们盛行在年终岁尾在室内贴年画,门上贴门神,以祝愿新年吉庆,驱凶迎祥,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并逐渐成为一种民俗。年画因在过年时张贴或张贴后可供一年欣赏之用,故称“年画”。传统年画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内容丰富,色彩纷呈,所以年画有多种文化内涵与功能。年画的教化内涵与功能是年画价值的一种。年画具有教育内容、教育含义和教育意义,年画通过艺术构图,色彩,生动形象地传达着各种知识信息,表达着人...
  • 熊和平∣学校文化中的物体系【第六届论坛演讲摘要选登】
    学校文化中的物体系◆ ◆ ◆◆熊和平 | 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按照鲍德里亚关于物体系的符号学立场,学校物件是自成体系的象征符码。物件通过学校采购程序,再经过特定的教育组织形式的编排,从商品的使用价值转向了教育的文化价值。师生都生活在物体系所营造的教育符码之中,并形成了学校空间布局的物态语境。人在物体系中穿行。一切静态的学校物件,通过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转化为动态的教育事件,包括上课、开会、做操、文艺表演等。学校场域中的物件及其体系不仅是技术性的,而且是文化性的,并通过文化价值传达教育意义。通常来说,“我们的实用物品都参与一到数个结构性元素,但它们也都同时持续地逃离技术的结构性,走向一个二次度的意...
  • 吴刚∣课程结构与课堂话语方式【第六届论坛特邀学术报告会嘉宾演讲摘要】
    我今天所讲的题目是课堂结构与课堂话语方式,很明确的一个主题就是课堂。自从有学校教育以来,教与学的活动就是教育的核心,其内含了教学与发展的永恒主题。当我们讨论教育的时候,就是在讨论教与学,这两者是互相依存的状态。因此,我们不会把个人学习行为视作教学活动,因为教学是处理教与学跟发展的问题,人类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了人与社会的发展均离不开教育的支撑。我们称之为学校的地方是一个不断发展延伸的空间。最初的教育活动并没有特定空间,但后来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事务,就有了为青年人提供专门教学空间的场所。例如中国远古尧舜时的官学“成均”以及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提出的编班教学。但当今所普及的班级授课制则是夸美纽斯在对中...
  • 贺晓星∣作为事件的文本分析教学——文化研究与社会学方法的邂逅【第六届论坛特邀学术报告会嘉宾演讲摘要】
    “作为事件的文本分析教学”这个题目最想表达的是:文化研究如何贡献于教育社会学研究?让我们关注一下“事件”一词的方法概念意义。/一/“事件”的概念意义首先,在方法论层面上,“事件”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方法概念。孙立平的“过程-事件分析”,试图从人们的社会行动所形成的事件与过程之中去把握、描述、分析现实的社会结构与社会过程,对其中的逻辑进行动态的解释。第二,“事件”有其独特的认识论意义。“过程-事件分析”经常被用于个案研究的“本质性个案”分析,对这种个案的研究主要不是因为它代表整体,也不是因为它阐明了一个特征或问题,而是因为它不管多么特殊、多么特殊,个案本身就有重要的意义。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
  • 瞿骏 | 如何“教育”,哪种“启蒙”:五四学生运动的历史逻辑【第六届论坛特邀学术报告会嘉宾演讲摘要】
    / 引 言 /“五四”运动的诸关键词我们皆知,“五四”思潮之深远与多元,为众多人文历史学科提供了诸多同润均享之议题,也由此衍生出诸多用以描述“五四”的关键词,有将之视为“理性运动”,或如胡适所言之“(被政治干扰的)启蒙运动”,或文化界所定义的“文艺复兴运动”,以及经典党史叙述下的“反帝爱国运动”,此外还包括一个经典连用——“五四新文化运动”等等不一而足。概观之,“五四”衍生了众多用以描述它的关键词,而这些描述的每一词项几乎都启用了“宏大修辞”,同时引出一系列问题:第一,这些关键词该作何理解?诸如我们言称“爱国、进步、民主、科学”这一组合词项,而将“爱国、进步”置于“民主、科学”之前,在其特有的历史语...
  • 李天纲 ∣ 教会大学与民族主义【第六届论坛特邀学术报告会嘉宾演讲摘要】
    - 编者按 -2019年11月21日-22日,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高等研究院邀请国内相关高校研究专家、学者参加了主题为“教育文化研究的跨学科视域”的第六届教育文化与社会发展学术论坛,期望通过研究、交流与分享,拓展跨机构、跨领域的对话与合作,共同推进教育文化研究与发展。这里呈上特邀学术报告会嘉宾的演讲摘要,以飨读者。在19、20世纪中国和东亚社会转型为近代民族国家的进程中,因宗教问题而生的文化认同之差异起到重要作用,不仅因不同信仰产生的个体差异,还因为日益频繁的文化交流、贸易往来、外事交涉,甚至政治与军事冲突都会将宗教团体牵涉其中。自16世纪以来,基督宗教(包括天主教、基督教)所提供的传教与通商的契机,一直是东亚社会早...
  • 成果 论文 | 作为风险时代学习路标的教育技术: 困境与突破
    《开放教育研究》 第26卷第3期 2020年6月作为风险时代学习路标的教育技术:困境与突破吴 刚摘要:本文通过对大量研究报告的梳理,证明20多年来,教育信息技术虽然结合信息技术,在教育产品开发和平台建设上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中小学教育实践的实际应用中绩效平平,特别是疫情期间大规模的自然实验成效未如人意。在线教育应用的现实困境将使教育技术的后续发展陷入危机,由此说明教育技术学恪守的传播学模式的意义已经退化。但在全球性风险时代,教育活动必须依托泛在学习环境,教育技术的历史使命尚待开启,挑战与机遇并存,理论转型势在必行。我们提出从基于工具性思维的传播学范式转向基于关系性思维的社会-文化范式,依托社会互动和具身认...
    • 扫一扫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 扫一扫访问手机版网站

    返回原图
    /